曹應旺
2021年03月03日11:18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和守衡
一位外國朋友曾說:在周恩來身上,從來沒有那種狂想主義和極端主義的色彩。這句樸實而平凡的話,比較準確地概括出了周恩來“中和守衡”的思想方法特點。“中和守衡”也是周恩來政府管理的一個重要思想方法。
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而周恩來是善于將對立的兩個方面統一起來,善于中和的辯證法大師。例如,周恩來領導治水,高超地處理了緩急、標本、蓄泄、前后、利害、福難、統分、上中下游、左右岸、群眾與專家、理想與現實、戰略與戰術、目標與步驟等對立面的統一,體現出他對唯物辯證法,特別是對對立統一規律的運用自如。
周恩來擔任總理后,很快就指出:“做好工作決定于處理好各種關系。”例如,在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時,他反對走向任何一個極端,指出:“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發揮地方的積極性,才能使各方面的工作生氣勃勃,否則就死氣沉沉。”幾個月后,他又指出:“處理好上下關系,既要做到集中統一,又要因地制宜,二者必須都照顧到。”
事物都是在相對平衡中存在、發展的,而周恩來又是善于守衡并善于將中和和守衡結合起來的辯證法大師。
新中國成立初期,物價暴漲,人心不穩。穩定物價是政府管理的一項重要任務。周恩來指出:“為了穩定通貨和物價,必須平衡財政收支和保證物資供給。”他支持陳云果敢采取統一全國財政管理的辦法,用極大的努力來增加財政收入,減縮財政支出,使收支接近于平衡,制止了通貨膨脹。
1956年,在三大改造高潮推動下,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經濟建設出現了脫離平衡、急躁冒進的傾向。周恩來同陳云一起進行反冒進斗爭,強調經濟建設必須注意平衡問題。周恩來指出:“一定要為平衡而奮斗。數量上平衡以后,還有品種和時間上的平衡問題。”他借鑒蘇聯片面發展重工業,輕視農業、輕工業,影響民生的教訓,指出:“輕視這兩者就會帶來不好的后果,就會發生經濟發展上的嚴重不平衡。”遺憾的是,反冒進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并進而開展了三年“大躍進”。結果使農業基礎弱化,無法負擔那樣規模的工業,工業本身也不平衡,無法繼續均衡生產,不得不進行國民經濟的調整。周恩來指出:“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全面調整,合理安排,以便集中主要力量,逐步地解決人民的吃、穿、用方面的最迫切的問題,并且逐步地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建立新的平衡。”調整的中心是要恢復和發展農業;同時,要“盡一切可能使工業產品的數量、質量、品種趨于均衡的發展”。調整是要解決不平衡的問題,從而建立新的平衡。調整對擺脫危局、走出困境,產生了積極的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