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38年10月下旬,日寇逼近武漢,國民黨倉皇敗退。周恩來、葉劍英等最后撤離了武漢,于12月到達重慶。
插圖/傅堃 1927年的中國,風刀霜劍,群芳凋零。 誕生不久的中國共產黨,滿懷著熱忱和希望,與國民黨合作開啟了大革命的大幕。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是黨的歷史上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大會認真總結了大革命失敗以來的經驗教訓,對有關中國革命的一系列存在嚴重爭論的根本問題,作出了基本正確的回答。
(《黨史博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中共的秘密工作,即使放在世界范圍內比較,也堪稱成績一流,特色獨具。其中蘊含的文化基因,更是彌足珍貴。
在中共中央和東北抗日聯軍的關系中,周恩來占有特殊的位置,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九一八”之際,他就是當時主持領導東北人民抗日斗爭的黨中央主要成員,一直關注東北人民的英勇斗爭,在中共中央和東北抗日聯軍失去組織聯系之后,周恩來的著作和事跡,仍然是東北抗日聯軍貫徹黨中央政治路線、堅持東北抗日斗爭的精神動力之一。
原標題:周恩來如何面對南昌起義這段歷史 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 淮安周恩來紀念館的人字形附館和牌樓式的景門,呈“八一”圖案。 1927 年8 月1 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2 萬余人的革命武裝,舉行南昌起義,從此揭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斗爭的歷史。
這是李鳴珂像(資料照片)。 李鳴珂,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南部縣安壩鄉(今河東鎮)白云村龍王沱。
編者按: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周恩來答問錄》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部答問錄,收錄了周恩來同志1936年至1971年期間接受中外記者采訪以及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答問、散發的聲明等文稿64篇,約30萬字;書中同時收錄83幅珍貴歷史圖片,圖文并茂。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在我黨早期隱蔽戰線上,周恩來在上海建立的中央特科,因戰果顯赫而榮獲“伍豪之劍”(周恩來曾化名伍豪)的美譽。在周恩來的正確領導下,中央特科雖然也從事一些“暗殺”活動,但卻防止了“紅色恐怖”,從而很好地擔當了當年中共中央機關的“貼身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