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新 戴和圣
原標題:周恩來詩詞中的為民情懷
作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黨員之一,周恩來心中始終裝著人民。真誠質樸的為民情感和深厚濃烈的為民情懷是周恩來人格魅力的重要體現,這也在他的詩詞創作中得到了充分彰顯。
茫茫大陸起風云
周恩來少年時期就表現出了超出常人的抱負和胸襟,目睹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偉志向,誓要改變中國社會。他帶著一腔熱血,把心系蒼生、救民水火的熾熱情懷融入詩歌創作中。
1914年10月,在南開學校學習的周恩來首次公開發表詩歌作品《春日偶成》(二首)。當時,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果實,鎮壓革命黨人,置人民群眾于水深火熱之中。年僅16歲的周恩來感時傷懷,憤而創作,以詩言志。第一首寫道:“極目青郊外,煙霾布正濃。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蹤。”極目所見,濃濃的煙霾籠罩著大地,使人感到壓抑、窒息。詩中痛斥天下紛亂、戰爭殘酷,表達堅定斗志,誓與反革命勢力斗爭到底。這是少年周恩來的錚錚誓言。
面對軍閥張勛倒行逆施,南開學校教師張皞如擲書流涕,撰成《傷時事》一詩:“太平希望付煙云,誤國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涕淚,傷心最怕讀新聞。”周恩來讀后深有感觸,隨即奉和一首《次皞如夫子〈傷時事〉原韻》:“茫茫大陸起風云,舉國昏沉豈足云;最是傷心秋又到,蟲聲唧唧不堪聞。”有別于這首詩的是,周恩來借助風起云涌景象反映當時社會政治之黑暗,但沒有沉浸于“空涕淚”的傷痛之中,而是帶著蔑視的眼光看待軍閥,視張勛之流如秋日之蟲,盡管其聲唧唧,亦不過是最后的悲鳴罷了,強大的革命自信由是可見。
周恩來關愛人民、感時傷世,詩歌中多次描繪風云際會、山河破碎之景象,又如,“國破山河在,村殘草木深”“戰火洗劫萬室空,吾儕爭見九州同”“登高遠望,青山渺渺,被遮掩的白云如帶”,等等。與此相關,周恩來詩中還喜用“烏鴉”“鴻雁”等意象,如“群鴉戀晚樹,孤雁入寥天”,前者影射反動勢力,后者象征革命力量,借此表達推翻舊社會、造福人民的革命理想。
道義爭擔敢息肩
周恩來不僅有濃郁的憂世之心,而且有堅毅的報國之志。他在《敬業》創刊詞中寫道:“吾輩生于二十世紀競爭之時代,生于積弱不振之中國,……安忍坐視而不一救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抵御列強,打倒軍閥,實現天下太平、萬民安康,是周恩來的人生夙愿,也是他詩歌作品中最重要的內容。
1917年9月,周恩來抱著追求真理之壯志赴日留學,臨行前作了一首后世廣為傳頌的詩:“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起句化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句,氣象博大、視野開闊,彰顯了寬廣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次句直抒胸臆,讀書求學為的是拯救國家危亡;接著使用張僧繇畫龍的典故表明自己愿如巨龍一樣騰飛,為祖國和人民創造一番偉業;結尾再用魯仲連蹈海的典故表達尋求救國道路的決心,縱是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周恩來決定回國參加革命,餞別時手書該詩贈予同在日本求學的張鴻誥,并于詩后題“返國圖他興”等語,以志救國態度之堅決。該詩就如同作者的座右銘。
周恩來的詩歌具有一種革命家所富有的擔當精神和剛毅之氣,氣勢恢宏、情感充沛,感人肺腑又催人奮進。譬如,“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化用勾踐臥薪嘗膽的典故,表達擔當道義、重整乾坤的決心;“感時勿落淚,誓叫寇驚心”消解了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傷感,抒發熱血男兒的剛性和誓與敵寇奮戰到底的豪情;“華師盡掃列強日,捷書飛傳告鰲翁”一改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悲情,彰示主動抗敵的果敢以及必將勝利的自信。
周恩來作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家,常以詩抒發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為民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十月革命后,他曾在日記中寫下“風雪殘留猶未盡,一輪紅日已東升”,將十月革命比作紅日,必將給中國帶來光明。在《赤光的宣言》中,他引吭高歌:“革命的赤光,從北俄騰起,驚醒了冬蟲般蟄伏的被壓迫階級,震動了春蠶般繭縛的世界殖民地,封建余孽,國際的強盜,更被他照的原形畢露。”面對艱難險阻的革命征途,他的信仰沒有半點褪色。他在《生別死離》中說道,“種子散在人間,血兒滴在地上”“生死參透了,努力為生,還要努力為死,便永別了又算什么?”歌頌亡友黃愛的救國壯舉,認為只要信仰堅定,犧牲便成永生。這也是周恩來人生信念的寫照。
百煉千錘斗士風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周恩來人生最鮮明的特征,他的詩歌既有對勞苦大眾的同情,也有對人民生活的禮贊,還有對英雄人物的謳歌。這些詩作內容不一,藝術手法各異,但都充溢著深厚的為民情感。
1919年,周恩來作了一首新詩《死人的享福》:“西北風呼呼響,冬天到了。出門雇輛人力車,車夫身上穿件棉袍,我身上也穿件棉袍。我穿著嫌冷,他穿著卻嫌累贅;脫下來放在我的腳上,我感謝他愛我,他謝謝我助他便他。共同生活?活人的勞動!死人的享福!”通過描寫人力車夫的辛苦勞動,尤其是“共同生活”的設問與作答,深刻揭露當時社會有關“互助”“協作”“共同生活”主張的虛假騙局,控訴剝削階級的食人本質,流露出對底層人民的深切關懷。
無論形勢多么艱難,周恩來都有著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在1942年為照片《雙樂天圖》題了一首詩:“大樂天抱小樂天,嘻嘻哈哈樂一天;一天不見小樂天,一天想煞大樂天。”鄧穎超管重慶紅巖村八路軍辦事處榮高棠的兒子叫“小樂天”,自稱“大樂天”,小樂天叫鄧穎超“大樂媽”,周恩來則稱自己“賽樂天”。鄧穎超和小樂天感情深厚、情如母子,人們把他們的合影稱為《雙樂天圖》。解放前最黑暗的時期,在國統區最危險的地方,周恩來帶領人民與反動派斗智斗勇,開展革命活動。讀罷此詩,周恩來夫婦與人民群眾如同親人的魚水情深、樂觀曠達的革命情懷自然可見。為了便于群眾閱讀,周恩來特地采用白描的抒寫方式,詩歌平白如話、通俗易懂。題詩照片張貼后,群眾爭相圍觀,活躍了革命斗爭的氣氛,緩解了人們的精神壓力,激勵了廣大群眾繼續戰斗。
1943年,周恩來為革命烈士劉志丹寫了一首詩:“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的英雄,要數劉志丹。”高度評價為國捐軀的劉志丹,贊其為人民的英雄、英雄中的英雄。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日理萬機,公開的一首詩是1958年作的《歡迎和追念》:“粉身碎骨英雄氣,百煉千錘斗士風。走石飛沙留俠跡,上天入地建奇功。”為迎接中國人民志愿軍凱旋和紀念因飛機失事罹難的鄭振鐸,悲喜交加、徹夜難眠的周恩來提筆而作,把多重交錯的情思都化作對英雄的敬重。英雄是偉大的,因為他們為人民奉獻、為人民犧牲,周恩來謳歌英雄人物的原因正在于此。
東方歌舞團曾向周恩來贈詩一首,表達從事東方歌舞事業的決心:“東方歌舞一枝花,決心學好亞非拉,黨的話兒記心田,誓把青春獻給她。”周恩來看后把后兩句改為“一心一意聽黨話,誓把一生獻給她”,認為黨的話兒記心田還不夠,要一心一意聽黨的話;把青春獻給舞臺的想法短視了,要通過各種形式為黨為民奉獻一生。作為一代偉人的周恩來以詩歌寄寓了深厚的為民情懷,這種情懷與他高尚的人格相互映照,煥發出燦爛的光輝,引領人們向上向善,攜手創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