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明
(四)
周恩來逝世當月,美國《時代周刊》發表題為《永訣》的專論,文章認為:“不可避免地,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顧1949年以來中國的變化時,會把那個時代稱為‘毛澤東時代’。可是,也不妨公平地稱之為‘周恩來時代’。這樣說,也是天公地道的。”① 美籍華人學者張大衛說:“總而言之,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并不僅僅為具有舵手風度的毛澤東的過激理論所指導,而是在任何必要的時候,也受到周恩來穩健領導風度的影響。”②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則從更深廣的歷史視野作出這樣的判斷:“如果沒有毛澤東,中國革命之火可能不會燃燒起來;如果沒有周恩來,中國的革命則可能會被燒毀,只剩下一堆灰燼。”③
以上只是就毛、周生前的影響而言,至于身后的影響,學界也發表了一些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石仲泉的觀點。他認為,就毛澤東與周恩來相比較而言,最有影響的可能是“毛澤東的思想,周恩來的精神”。他強調,這么界定絲毫不意味著要貶損其他老一輩革命家的作用,也不是說周恩來沒“思想”,毛澤東沒“精神”。任何比較都只有相對的意義,都只是就某個方面突出某個特點的比較。毫無疑問,這兩位領導人對后世的影響是全方位和多方面的,但相對來說,毛澤東的思想理論的影響比其精神風范的影響更為突出,周恩來的精神風范影響比其思想理論的影響更為強烈。
人們普遍承認,毛澤東、周恩來都是具有巨大歷史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生前的影響相對身后的影響更容易把握一些,因為它們有既成的、凝結了的經驗事實作為判斷的依據,而身后的影響固然也有經驗事實作為思考的前提,但對于未來漫長的歷史進程來說,過去的20多年只是短暫的一瞬。只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他們的歷史影響才會看得更真切一些。不過,評價人物是人類思維的一種本能,也是人類歷史主動性的體現。毛澤東一生充滿著激越和挑戰的情懷,打定主意要使中國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經過幾十年的與天奮斗、與人奮斗,毛澤東晚年有不少的困惑,特別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他多次說過,他快要去見馬克思了,并要和馬克思討論一些問題。究竟他要和馬克思討論些什么。我想,毛澤東晚年最大的困惑恐怕是歷史發展的客觀決定性力量與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問題。毛澤東一生對人性的改造懷有極大的興趣,并使中國人嘗試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生活方式。他的強力實踐證明了人性的改造是何等的艱難!毛澤東的精神遺產的大部分,特別是他的兼融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雙重特征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理論、面對強敵迂回圖存出奇制勝的軍事戰略戰術、將時代際遇與個性特征熔于一爐的詩詞詩學等等將會內化到人類的智能結構中去,而某些精神遺產則將會以教訓的形式長期地警示人類。作為一個執掌最高權力的思想家,毛澤東進行了廣泛、有些甚至是冒險的社會試驗,無論其造成了怎樣的后果,都值得人們反復地加以研究。與毛澤東相比,周恩來留下的主要思想遺產是他的務實主義哲學。他歷來關注政策的明智及其功利價值。雖然他有執著的共產主義熱情,但這并不影響他在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保持清醒和務實的頭腦。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將知識分為三類,即理論的知識、實踐的知識和鑒別的知識。所謂鑒別的知識,只能從比較研究中得來。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學界對毛澤東、周恩來的分別研究都已取得長足的進展,這就無論從史料的積累,還是從學術本身發展的規律來說,都需要學界以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毛澤東、周恩來的比較研究課題中去。
① 《周恩來外交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版,第83頁。
① (日)鳥居民:《周恩來與毛澤東――周恩來試論》,東京草思社1975年版。
② 見方矩成、姜桂儂編《西方人看周恩來》,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第126~127頁。
① 見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1898―1949),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6頁。
② 《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8頁。
③ 見曹應旺編著《周恩來經歷記述》,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頁。
① 見李銳《大躍進親歷記》上卷,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頁。
② 《周恩來經濟文選》,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47~348頁。
③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9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215頁。
① 見金沖及《關于“毛澤東與周恩來”的對話》,載《黨的文獻》1993年第2期。
② 見方矩成、姜桂儂編《西方人看周恩來》,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第201頁。
① 見方矩成、姜桂儂編《西方人看周恩來》,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頁。
② 見方矩成、姜桂儂編《西方人看周恩來》,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第45頁。
③ 見方矩成、姜桂儂編《西方人看周恩來》,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第7~8頁。
① 見曹應旺編著《周恩來經歷記述》,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296頁。
① 見方矩成、姜桂儂編《西方人看周恩來》,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頁。
② 見米鎮波主編《周恩來研究概覽》,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頁。
③ 見尼克松《領袖們》,知識出版社1983年版,第3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