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袆楠(北京)
2020年11月24日08:57 來源:人民網(wǎng)-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和”的主導傾向與“合”的方案
中共提出“兩手”政策,對海峽兩岸關系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一方面,美國反華勢力分裂中國的陰謀被揭露,引起了臺灣當局上層的注意,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國共兩黨已經(jīng)具備共識。這就粉碎了美國反華勢力借口所謂臺灣問題未定而搞分裂中國的陰謀。加上美國政府多次向蔣介石施加壓力,又搞“拉陳(誠)抑蔣(介石)”活動,使蔣介石集團與美國政府之間出現(xiàn)了裂痕。另一方面,蔣介石集團頑固堅持拒絕和談的立場,使和平統(tǒng)一工作難有進展。上述兩方面情況,增加了海峽兩岸關系的復雜性。
當時周恩來考慮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美蔣矛盾,松動蔣介石拒絕和談的立場,爭取“第二手”政策的推行。他的主導傾向非常明確,就是力爭和平統(tǒng)一。為了爭取和平統(tǒng)一,第一步就是以中共政策“和”的主導傾向,爭取“和”的趨向。1956年10月16日至11月8日,中央召開第七次全國統(tǒng)戰(zhàn)工作會議,全面調整了對待資產(chǎn)階級、民主人士以及資產(chǎn)階級代表人物的政策,加強了與民主黨派的合作。這種在內(nèi)部對資產(chǎn)階級政策的調整,實際上也是向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一種表態(tài),成為對臺“和”的方針的第一步。接下來的第二步是在同年11月11日舉行紀念孫中山誕生90周年紀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出席了此次大會。毛澤東發(fā)表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文章,盛贊孫中山的豐功偉績。12日,以朱德為團長的中央謁陵代表團在南京晉謁中山陵,并舉行了隆重儀式。同時在北京中山公園又舉辦了孫中山生平事跡展覽。這一系列活動,在表達中國共產(chǎn)黨一貫高度評價孫中山歷史地位的態(tài)度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向臺灣方面表示“和”的姿態(tài)。1957年3月25日,周恩來談到民族區(qū)域自治時說:“我們主張合,不主張分,合則雙利,分則兩害。”這些話,既是指國內(nèi)民族關系,也是針對海峽兩岸關系的。同年4月24日,周恩來又提出,我們黨要與民主黨派長期合作下去,我們黨的壽命有多長,民主黨派的壽命就有多長。這一方針實際上也是向臺灣當局表明,中國共產(chǎn)黨的胸懷是寬廣的。
這一系列舉措,包含了中國共產(chǎn)黨與國民黨和解的3個基礎:一是確認孫中山的革命先行者的地位,同時也表明了中共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歷史上進步作用的肯定。二是表明中共能容納資產(chǎn)階級,能與其他黨派合作。三是表明中共主張祖國統(tǒng)一,主張“合”,不主張“分”。這3個基礎后來逐步發(fā)展、豐富,成為中共倡導與國民黨和談的一系列方針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