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飛
2019年04月17日16:3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第三次國共合作”最終流產
1957年10月10日至23日,國民黨第八次代表大會在臺北召開。隨著新中國力量的不斷壯大和海峽兩岸武裝沖突的不斷升級,美蔣在金門、馬祖兩島嶼防守還是撤離的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
鑒于國民黨“反攻大陸”無望,為了避免與中共直接沖突,同時也為了分割臺灣與大陸的聯系,美國逼迫蔣介石撤出金、馬,制造“劃峽而治”的分裂局面。這自然不為蔣介石所接受,盡管他一心投靠美國,但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上卻是絲毫不含糊,申言“決不放棄收復大陸的神圣責任”,駁斥“兩個中國”的謬論,強調“大陸、臺灣皆為我中華民族領土,不容割裂”。
面對中國共產黨多次提出的和談主張,臺灣當局認為是“統戰陰謀”,是改換“新花樣”的和平攻勢,借此“以政治顛覆臺灣和外島基地”。
據此,國民黨八大的核心內容就是:對抗中共的和談主張,“商討反攻大陸,光復國土,消滅匪寇,完成革命大計”。其主要任務就是確定“反共復國”的總方略。
“副總統”陳誠深領蔣總裁之意,在“八大”政治報告中將“反共復國”工作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加強“復國基地”臺灣的各項建設;二是加強海外指導;三是爭取國際援助;四是策進“反攻大陸”。
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張歷生在黨務工作報告中,進一步強調今后黨務工作的重點將“致力于反攻復國的大業”。
“參謀總長”王叔銘在軍事報告中,提出的工作重點是:繼續促進大陸革命運動,策應軍事反攻;加強戰地政務準備,發揮總體作戰效能;提高軍人待遇;鼓勵青年從軍,充沛三軍戰力;加強與盟邦軍事合作,增進反攻力量等。并宣稱“以上各項均為反攻準備之急務,深盼政府督飭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悉力以赴,使國軍成為堅強無比之勁旅,以保證反攻復國之成功。”
會議通過了《中國國民黨政綱》和《中國國民黨現階段黨務工作綱領》,選舉蔣介石為國民黨總裁,通過了蔣介石提名陳誠為國民黨副總裁的議案。大會還選舉陳誠、蔣經國等50人為中央委員,王升、石覺等25人為候補中央委員。
在國民黨八大上,蔣介石之所以在拒絕與中共和談的同時,將對大陸政策由“軍事反攻”轉變為“政治反攻為主,軍事為輔”,最終實現“反共復國”,主要是因為:國民黨“軍事反攻”大陸政策的破產和失去了美國人對“軍事反攻”的支持。
由于臺灣國民黨當局堅持反共立場,八大制定的“反共復國”路線不過是“反攻大陸”口號的翻版而已,其實仍是一條與歷史發展方向相違背的路線。
如果說“反攻大陸”已經不能欺騙臺灣與海外華僑中不明真相的人,那么相信“反共復國”的人也是越來越少。
蔣介石自然心如明鏡,但他無論如何也要一路唱下去。第三次國共國合作的會談幾經努力,幾度流產,這種暗中的討價還價當然不是當時兩岸關系的主流。當時的國際大氣候是“東風壓倒西風”還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勢力抗衡。國共兩黨既然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陣營,自然不能擺脫陣營斗爭的影響,然而兩岸關系的特性又注定了國共斗爭的特殊性。
朝鮮戰爭結束后,臺灣海峽出現了幾次危機,幾度激戰,有趣的是這些戰斗幾乎沒有釀成更大規模的沖突,而總是“適可而止”。
原來國共兩黨“不打不成交”,一打才了解了雙方的意圖和處境,逐漸在海峽兩岸達成了這樣的默契:本著“一個中國”的立場,粉碎美國人策劃的“劃峽而治”、分裂中國的陰謀,毛澤東對金、馬攻而不取,蔣介石則始終不從金、馬撤軍。
美國人為達到“托管臺灣”最后使臺灣獨立的目的,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金門、馬祖歷來是福建省轄地,蔣介石在此設福建省府,既保全了不因只有臺灣一省而使“中華民國”淪為地方政府的體面,又可以據此反擊美國的“臺灣地位未定論”。美國曾多次逼蔣從金、馬撤軍,而蔣則回答“無金馬則無臺灣”,強調金、馬在軍事上的價值不可或缺,中共的攻而不取又正好為蔣介石提供了佐證。無怪乎有人說:毛澤東是臺灣最好的代言人,這是兩黨真戲假作,以破壞美國陰謀的隱性合作。可以看出,蔣介石派宋宜山到大陸也是這種背景的產物。遺憾的是:蔣介石放棄了“第三次國共合作”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