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秉堃
2018年12月06日14:57 來源:人民網-文史頻道
1961年4月底,人藝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周總理在百忙中來看當時正在上演的《名優之死》和《潘金蓮》,并且最后讓《潘金蓮》停演了。
1962年春,周總理在人藝與大家聯歡
《潘金蓮》劇照
本文摘自《史家胡同56號:我親歷的人藝往事》,梁秉堃著,金城出版社出版
1961年4月底,人藝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周總理在百忙中來看當時正在上演的《名優之死》和《潘金蓮》,并且最后讓《潘金蓮》停演了。
第一次看過戲之后,周總理一反常態,既沒有上舞臺看望演員,也沒有發表意見,只是表示“我還要再看一次,有些問題需要再想一想”,便告辭了。
過了兩天,周總理、鄧穎超又來看戲,并且邀請了田漢、歐陽予倩、齊燕銘、陽翰笙和譚富英、馬連良、裘盛戎、筱白玉霜諸位戲曲界的朋友。看完戲以后,他把大家留下來,與劇院的領導、導演、演員們在首都劇場的小休息室里進行了座談,直至深夜。
會上,周總理開門見山:《名優之死》是個好戲,可惜就是短了些。談談《潘金蓮》這個戲吧!狄辛、田沖、方琯德,你們先談談對這個戲是怎么認識的。
方琯德想了想說:“第一,張大戶迫害潘金蓮的行為,臺上沒有表現,觀眾對這一點沒有印象。第二,潘金蓮為了自己解放殺死丈夫,這總不是好事,很難讓觀眾同情。在這兩點上不宜給潘金蓮翻案。”
周總理點點頭,狄辛,你在臺上不是反抗得挺激烈嗎?說說你的想法。田沖,你這個英雄人物有什么看法?
田沖開了腔:“劇本是在30多年前寫的,當時作者是企圖表現‘婦女反對封建壓迫’的思想,可今天再看這個戲,覺得有不足之處,若能做些修改,是否會更好?”
狄辛也開了腔:“潘金蓮的所作所為是對當時社會制度的反擊,只是沒有選擇到正確的道路,殺死一個無辜者而求得個人的解放是不對的。劇院同志對這個問題有爭論。”
周總理始終注意聽著,他又轉向了劇院的總導演焦菊隱。焦菊隱一邊吸著香煙一邊說:“沒有什么新的看法,這個戲究竟該肯定誰?是武松還是潘金蓮?始終沒找到答案。方才同志們談到的種種矛盾是存在的,現在看起來,這兩個人物都不令人同情。”
歐陽予倩推了推眼鏡:“我寫《潘金蓮》是在1925年,當時看到許多婦女受壓迫,心中很悲憤,于是想寫一個戲借以揭露當時的黑暗。因為我自己是唱花旦的,這才寫了潘金蓮,我自己就演這個角色。周信芳演武松。當時是一邊演一邊想臺詞。在排練和演出過程中,我都是同情潘金蓮的。在第三幕戲里,我把她處理成有些歇斯底里的勁頭,因為她愛武松,然而武松不理解她,這才迫使她說出‘你也知道明珠暗投不如死?可知道男女都是一樣?’的話來。周信芳演武松,又另有他的想法。他同情武松,把武松處理為英雄人物,演到第三幕時,也是激昂慷慨地下決心殺嫂報兄仇。結果是我們兩個人各演自己的戲,一出戲里卻各有千秋,根本沒有想到主題思想的問題”。
周總理揚著臉問:你對武松是怎樣理解的?
歐陽予倩揮了一下手,“我認為武松是個封建英雄”。
周總理停了一下,搖著頭,說武松是個封建英雄,我不能同意你的看法。
歐陽予倩繼續解釋:“那時候演戲不像我們今天,不講究主題思想,連臺詞都是一邊演一邊不斷豐富補充的。由于武松是那樣的激昂慷慨,發展到第四幕結尾的戲時,在眾鄉鄰見證之下,一邊唱‘你愛我,我愛我的哥哥’,一邊把刀子刺入潘金蓮的胸膛的。我最初寫的是戲曲本子,在1927年南國社演出之后,就一直沒有再演了。當時寫這個戲,也只是想借題描繪一下,婦女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和封建道德的束縛下,以及在有錢有勢男人的壓迫蹂躪下所造成的種種悲劇,并沒有替潘金蓮翻案的意思。當時也沒有想把這個戲作為保留劇目,更沒有想到在解放以后,由北京人藝上演這個戲。現在有必要重新考慮這個戲的主題思想問題。這個戲究竟說明什么問題?影響觀眾的又是什么?”
周總理的目光一直沒有離開歐陽予倩,這時輕聲地說:你談到當時寫作的心情,這我是很能理解的。說到給潘金蓮、秦檜這樣的人翻案,又談何容易!武松在人們的印象中是個打虎的英雄,《水滸傳》中也記載了他許多其它方面的事跡,很難扭轉人們對他的看法。再說岳飛是一個愛國的忠臣,如果給秦檜翻案,那么把岳飛又擺到什么地位上去呢?盡管岳飛有許多封建的思想意識,這是我們今天的看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能那樣愛國,確實是了不起的。所以說,不是哪一個歷史上的人物都可以翻案的。翻案必須要有一定的根據嘛!說到這里,他又仔細地看了看尚未發言的同志,意思是一定要請大家都談談自己的意見。
筱白玉霜接上去說:“過去我演的評劇《潘金蓮》,有一個明場戲交代出潘金蓮是被迫殺死丈夫的。她如果不這樣做,西門慶就逼她交出許多銀子來。現在記不清楚了,還可以再查對一下原來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