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霞
2018年10月15日16:4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鏈接】康岱沙
康岱沙,1919年2月出生于北京,燕京女子大學畢業。1938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去延安,先后在抗日軍政大學、中央黨校、延安女大學習。1940年隨周恩來去四川工作。1945年回到延安,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1946年起先后到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央社會部、石家莊市公安局、天津市公安局等處任職。1950年3月調外交部,是新中國第一代女外交官。歷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秘書長,駐柬埔寨大使館調研室主任,駐羅馬尼亞大使館政務參贊、黨委委員,中國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第五、六、七屆委員,外事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秘書長,中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副董事長,中國人民外交學會理事等職。
“康家二小姐出走了”
“太太,太太,二小姐不在了。”一聲女人的驚叫劃破了重慶領事巷康公館靜謐的夏夜。
不久,在重慶、成都的深宅大院、豪門華庭,飛起一股流言:康家二小姐出走了,奔共產黨去了……
1939年初秋,一條彎彎曲曲的河流靜靜地流過延安城北門的一排新開的窯洞,一縷金色的陽光靜靜地照進窯洞,窯洞里端坐著的一排排青春煥發的青年學生,沐浴著太陽的光輝,散發出青春的芬芳。突然,一個男青年跨進了窯洞門:“康岱沙同志,有一位首長要見你。”他招呼著一位年約20歲的姑娘。姑娘吃驚地揚起俊俏的臉:“首長?在延安我一個首長都不認識啊?”當這個名叫康岱沙的姑娘隨來人來到延河邊時,那里早有一位端莊的中年婦女等候著。一見面,男青年介紹說:“這是鄧穎超鄧大姐,這是中國女子大學的康岱沙同志。”鄧穎超笑瞇瞇地看著有些緊張的康岱沙,和藹地說:“康岱沙同志,我們散散步吧。”二人沿著延河,慢慢地走著,康岱沙眼睛盯著腳尖,拘謹地移動著腳步。鄧穎超先打破沉默:“你改了名字,我和恩來通過中央組織部到處打聽康青彡……”
康岱沙聽到這個稱呼,一種熟悉又厭惡的情緒猛地沖開她記憶的閘門。
1919年2月,北平名門大戶康家老三康心之添了一個女兒,取名為康青彡,這個女嬰就是康岱沙。“青彡”是古文“彩”字,父母希望女兒長大后富有而彬彬有禮。就在同年,家里的頂梁柱康家大少爺康心孚病逝,二少爺康心如只好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1921年10月,康心如赴四川美豐銀行謀職,康家舉家遷到重慶。康心如住柴家巷公館,三少爺康心之住領事巷公館,四少爺康心遠住冉家巷公館。
領事巷位于重慶通遠門內右上側,東接金湯街、火藥局街,南連山城巷,北靠鼓樓街,這是一條長約0.2公里,寬約8米的小巷。20世紀二三十年代,康心之買下了領事巷10-12號的院子。院子靠外緊鄰教堂,靠里是美國領事館。整個院子背山面水,院中花木蔥蘢,涼臺亭榭,造型別致的盆景點綴其間。屋內裝修皆為西式風格,壁爐、大吊燈、抽水馬桶、淋浴等一應俱全。
康岱沙從小家境優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在北平小學畢業后,到上海念中學。未曾想盧溝橋的槍聲,打破康家子女的求學夢。康心之擔心在上海念書的幾個孩子,趕緊將他們接回重慶,將康岱沙送到重慶二女師借讀。二女師是個比較進步的學校,師生的抗日情緒高漲,康岱沙受到同班同學的影響,逐步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積極參加學校的救亡宣傳活動,不辭辛苦地到街道和集鎮去演講,喚醒民眾的抗日愛國激情。她的出色表現,引起學校中共秘密組織的注意,黨組織更加積極地引導和培養她。1938年6月1號,經李佩柔介紹,康岱沙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后的康岱沙,更為積極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她所在黨小組有三四個黨員,每兩周在康家過一次組織生活。看見康家奢侈的生活,同志們希望她能到艱苦的環境中鍛煉。康岱沙自己也希望能在革命實踐中得到進步成長,尤其是在看了話劇《水上人家》后,劇中窮人悲慘的生活給她留下強烈的印象。在得知很多同學都去了延安時,康岱沙再也坐不住了,也向組織提出了去延安的申請,她迫切希望用延安風沙洗滌自己身上的非無產階級的思想。1938年6月,她高中畢業,黨組織同意了她去延安的申請。得到通知的當晚,她便找到父親攤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