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梅 梁賢之
2019年05月14日16:15 來源:人民網(wǎng)-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
(《湘潮》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獨家發(fā)布,請勿轉載)
緊急搶救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的當天,日本侵略者發(fā)動了對香港的進攻,在飛機和大炮的掩護下,兵分三路越過深圳河,侵犯九龍半島。18天后,英軍以彈盡水絕戰(zhàn)敗,港英總督楊慕琦宣布投降,香港淪陷。
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周恩來十分焦急,他估計日軍要變香港為殖民地,不僅是為了太平洋戰(zhàn)爭的需要,而且虎視眈眈在香港散居的200多名中國文化人士及民主人士,如柳亞子、鄒韜奮、茅盾、夏衍、高士其等,妄圖將他們一網(wǎng)打盡。這些愛國人士知名度高,原本在重慶、桂林、昆明等大后方,由于皖南事變,國民黨掀起了又一次反共高潮,為免遭迫害,這批人士紛紛先后去了香港,繼續(xù)從事抗日救亡工作。
周恩來立即致電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主任廖承志:“被困留在香港的許多重要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是我國知識界的精英,要想盡一切辦法,不惜任何代價,把他們搶救出來,轉移到后方安全地帶,免遭毒手。”于是,中共南粵省委、東江縱隊及中共香港市委在八路軍辦事處的組織下,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秘密大營救。
要把被困人士以最快的速度搶救出來,最關鍵的一著棋,就是首先要設法聯(lián)絡所有的人士立即作轉移準備。可是到哪里去找他們呢?況且,南粵省委和香港市委的負責人對許多人士還不認識。
尋找這批人士的任務交給了香港市委書記楊康華。這位年近30歲的年輕人,十分機靈。他跑了幾戶認識的人士家,都是人去樓空,不知去向。他聽廖承志說,徐伯昕是位大學者,又是一位文物鑒賞家,平時喜歡到文物市場溜達,遇有便宜稱心的文物,就買下來收藏。他計上心來,去文物市場買了一件文物叫八仙紫金缽,當然這是贗品。八仙紫金缽本是朱元璋的鎮(zhèn)庫之寶。朱元璋從小家里很窮,被迫淪為乞僧,捧著一只破瓦缽化緣度日,后來做了開國皇帝,為了不忘那段討乞的經(jīng)歷,特命能工巧匠用純金打造一只小缽子,上面塑著八仙的圖像。
楊康華打扮作文物販子,在文物市場擺了個地攤,果然,第二天上午,有位瘦高個子的中年人來到地攤前,仔細看了一陣八仙紫金缽并問價,楊康華故意討價還價,瘦高個子笑著說:“這是件贗品,不過仿制得很不錯,有鑒賞價值。”
根據(jù)口音和外貌特征,楊康華估計此人就是徐伯昕,輕聲說:“先生,我有真品,你隨我走吧。”到了僻靜處,楊康華見四下無人,當他證實了徐伯昕的身份后,便拿出市委的介紹信,對徐伯昕說:“日寇的情報部門早已得悉,在香港有一大批知名人士,鬼子必然會對你們下毒手,必須趁敵立足未穩(wěn),迅速逃出虎口!”
徐伯昕一聽,臉色大變:“我們都是文弱書生,手無寸鐵啊!”
楊康華忙著安慰道:“徐先生不要驚慌,南方局周恩來書記已對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作了重要指示,我們會想盡辦法,一定要使你們百分之百地安全地離開香港。目前最緊的是設法找到所有的人,一個不漏,這是關系到能否救出被困人士最關鍵的一著。因此請你馬上先找一部分人,再通過這些人分頭去尋找。”
徐伯昕連連點頭,說:“張友漁是《華商報》主筆,鳳子主持過生活書店,這兩處本是文化人的聚會之地,通過他倆能迅速接上聯(lián)系。”
楊康華以“滾雪球”的方法,很快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了尋找愛國人士的任務。
斗智斗勇
200多名愛國人士如何與八路軍辦事處迅速取得聯(lián)系呢?這就必須找個聯(lián)絡點。可是香港街頭到處是日軍的崗哨和便衣特務,軍警林立,荷槍實彈,氣氛森嚴,沒有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這真讓廖承志傷透了腦筋。他馬上召集在港的有關負責人在掛著“粵華公司”招牌的八路軍辦事處秘密研究。
南粵省委書記梁廣提出:“港仔道有一幢寬大的樓房,原是日軍前進司令部的駐地,大門口還貼著一張蓋了朱紅大印的日軍通知:‘香港占領之夕,前進司令部在此,不得擅進’。這個司令部搬走時,忘記把通告撕下來。我看不如把此處作為受困人士的聯(lián)絡點,最危險的地方反倒安全。那些漢奸密探見通告在貼,是不敢來滋擾的。”
此話一出,語驚四座,大家一致認為此計甚妙。
接著,香港幾家大米行都掛出“今日無米”的牌子,許多難民拖兒帶女擠在米行前吵著鬧著要買米,交通阻塞,秩序混亂,這是香港市委策劃的,米行老板把糧食全部轉移了。日本鬼子見倉庫空空,糧食緊缺,民心難安,只好下令疏散人口,趕往內地。于是,大營救的時機成熟了。
1942年1月11日下午,柳亞子父女、鄒韜奮、茅盾、戈寶權、鳳子等年齡大體質較弱和有家小同行的近200人,陸續(xù)到聯(lián)絡點集合,換上東江縱隊為他們籌集購買的廣東人慣穿的唐裝,有的背著一只小包袱,有的拎著一只舊箱子,打扮成難民模樣。待到夜幕降臨后,由交通員帶領出發(fā),在小巷子拐來轉去,避開日軍崗哨和檢查站,拐入銅鑼灣。
這時已是凌晨2點,東江縱隊政委林平早已帶領一個排的戰(zhàn)士潛伏在草叢里。他見第一批撤離人員已經(jīng)到達,忙帶領他們鉆過已剪開的鐵絲網(wǎng)內,躡手躡腳上了3條大木船。片刻,林平發(fā)出幾聲清脆的夜貓子的尖叫聲,相隔幾十米遠的碼頭上,東江縱隊另外幾個戰(zhàn)士把牽來的十幾頭水牛同時趕下河里,前頭的4條水牛預先在牛角上綁了一只手電,按亮了電光。“嗵!嗵!嗵!”一陣河水聲陡地響起。這天正好大霧茫茫,相隔兩米遠便看不清人影,早已摸清敵情的戰(zhàn)士又趕緊往河里扔了一陣石頭。日軍的巡邏艇聞聲急忙駛過來,鬼子們以為有人偷渡,立刻,幾挺機槍吐著一串串火舌,子彈呼嘯著飛向河中的牛群。
這邊,林平輕輕一聲令下:“快!劃到對岸去!”木船在濃重的夜霧掩護下,船工們用力撐篙劃漿,飛快地向九龍紅勘劃去。
第一批撤離人士進入旺角通菜街的聯(lián)絡點后,緊跟著下一站的交通員,混入熙熙攘攘的難民人流中,往西北進發(fā)。
通往寶安的青山道、港灣、元朗都是敵占區(qū),為防止與敵人遭遇,他們只有夜行曉宿。這些文弱書生們加上家小,扶老攜幼,行走速度很慢,有時一小時只行三四里,那些無法避開的山口、渡口,則必須接受日軍或漢奸的檢查。
當他們來到寶安山口時,已是13日晚上11時。這里地勢險峻,非通過崗哨不可。崗哨駐扎著日本鬼子的一個小分隊,隊長叫黑田三郎,另外還有一個排的偽軍。游擊隊的戰(zhàn)士悄悄地爬上崗哨左側的山坡,布了疑兵陣。黑田得到密探的情報,說游擊隊在虎形山的森林里煮飯吃,他們餓極了。黑田一聽,心花怒放,連忙帶領鬼子兵和偽軍向山上爬去,果然見森林里有一堆火,還隱約傳來碗碰碗的響聲。黑田忙令士兵臥倒,向火堆射擊。只見那火堆瞬間化作數(shù)十只熊熊的火把,邊走邊放槍,在森林里一閃一閃。打了好一陣,森林里的火光全都打滅了。黑田心想,這次游擊隊完蛋了,他同偽軍排長帶領士兵到森林里一看,立時傻了眼,森林里一具尸體也沒有,原來游擊隊在森林里故意燒了一堆火,讓戰(zhàn)士發(fā)出碗碰碗的聲音,假裝在吃飯,然后把灌了煤油的楠竹筒掛在樹枝上,放了一陣槍,再撤到懸崖下躲避。
游擊隊巧妙地調虎離山,崗哨里只留下幾個偽兵,他們見來了一大批難民,老的老,少的少,知道是被虎形山上的槍聲嚇得前來逃命的。香港市委早已準備在先,為受困人士全以化名辦好了難民歸鄉(xiāng)證,偽兵見無破綻,一揮手,讓“難民”順利通過。
整整跋涉了兩天,第一批撤離人員終于到達了白石龍東江縱隊司令部,受到司令員曾生、副司令員王作堯的熱忱接待。第二天,他們被轉送惠陽,再從惠陽送往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