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謹
2021年02月26日21:0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布,請勿轉載)
習近平總書記評價周恩來是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的杰出楷模,并強調他“始終對黨絕對忠誠”。“始終”意味著一以貫之、險夷不變、終身堅守;“絕對”表明無條件、高度自覺、毫不含糊。周恩來堅如磐石的忠誠品質是怎樣形成的呢?讓我們共同尋找答案。
在艱辛的探索追求中孕育而成
忠誠的力量源于對信仰的執著追求,而政治信仰關乎主義、政黨和領袖的信仰,決定忠誠的價值和意義。
周恩來對主義、政黨和領袖的認可,經過了曲折的探索、比較和抉擇過程。
對此,他曾有這樣的看法:“從前所想的‘軍國’‘賢人政治’這兩種主義可以救中國的”“后來還相信過無政府主義”, 1920年到法國“還對費邊社會主義有過興趣”。通過對日本、歐洲社會現實的廣泛考察,對《新青年》《貧乏物語》《共產黨宣言》等流行刊物和經典著作的深入研讀以及思想的碰撞和理性的思考,他最終確信“共產主義之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為無產階級全體的救世良方”,堅定地表示“我認的主義一定是不變了,并且很堅決地要為他宣傳奔走”。
為追求信仰、實現理想,周恩來1921年春在法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共早期黨員之一。盡管他參與籌建的巴黎共產主義小組當初僅有5人,黨的一大召開時全國的黨員也只有50多人,在國內上百個形形色色的黨派組織中力量弱小,當時無法想象28年后中國共產黨會成為一個執政的大黨,但周恩來認定共產主義后,抱定對中國共產黨所追求目標的信心,初心不改,義無反顧,毫無保留地把一切獻給黨。
中國革命征途漫漫,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內的人物不斷涌現,有開創性人物,引領潮流;有應時性人物,名噪一時;有過渡性人物,承前啟后。周恩來作為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與其中一些重要人物有過深度交往和密切合作。從廣州到武漢,從上海到中央蘇區,從遵義到延安,從西柏坡到北京,他始終置身黨的中央舞臺,以博大的胸懷和超人的睿智,審時度勢,在革命的實踐中逐步加深了對毛澤東的認識,不遺余力地推舉、支持毛澤東,心悅誠服、始終不渝地追隨毛澤東的正確領導。
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鑄就而成
生與死的考驗、血與火的洗禮是磨練意志力的最有效手段。在中國革命的漫漫征途中,無數先烈用生命書寫了血染的風采,在烈火中永生。
周恩來說自己是“從死尸堆里爬出來的人”。他深知,革命道路坎坷,斗爭艱險,要取得勝利必須付出血的代價。在一次次生與死的嚴酷考驗中,他的人生信念愈發牢固,忠誠品質愈發堅定。
周恩來的一生波瀾壯闊,經歷了無數次的生死考驗,驚心動魄,極具傳奇色彩。1925年,廣州的廖仲愷遇刺時,面對復雜嚴峻和危機四伏的局勢,他從容應對;1927年,大革命失敗,面對蔣介石的屠刀追殺,他周密部署,槍響南昌;1931年,顧順章被捕叛變,他力挽狂瀾;南昌起義南下和長征過草地中,面對敵軍的圍追堵截和重病纏身,他從容不迫;1937年,在勞山遭遇土匪襲擊時,面對寡不敵眾、險象環生的危局,他機智脫險。
周恩來在戰火中成長,在血泊中重生。然而,許多和他生死與共的戰友則遭遇不幸,有的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下,有的犧牲在硝煙彌漫的疆場上,還有的為了掩護他永遠地倒在了血泊中。一幕幕令人痛心的場面,一樁樁悲壯的往事,令周恩來刻骨銘心。他時常 想到那些犧牲了的同志,堅定不移地表示“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都要以誓死不變的精神為共產主義奮斗到底”。
在革命熔爐的鍛造中淬煉而成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曲折中成長,它的成員也歷經苦難和艱辛,倍受磨礪。
周恩來旅歐歸來,就投入了大革命的洪流。在革命的大熔爐里,尤其是在無數次決定黨和紅軍命運的緊要關頭,他勇立潮頭,接受政治歷練、經受黨性鍛煉、磨練革命意志,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極“左”路線的主導下,1931年1月,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召開。會上,周恩來受到錯誤批判,成為被集中批判的對象。面對白色恐怖以及黨內分裂傾向蔓延的錯綜復雜形勢,周恩來以大局為重,忍辱負重,主動承擔責任,耐心做好有關同志的工作,緩解了黨的內部矛盾,化解了四分五裂的嚴重危機,為維護黨的團結付出了極大的心力和智慧。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經過湘江戰役,在黨的生死存亡關頭召開了具有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了一次獨立自主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會上,爭論激烈,觀點對峙。周恩來作為黨和紅軍的核心領導成員之一,態度鮮明,與博古、李德等人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竭力主導會議的走向,主動作自我批評,積極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支持毛澤東參與紅軍的領導和軍事指揮,在歷史的轉折關頭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1941年5月開始的延安整風運動,是一次全黨范圍的思想教育運動。在重慶期間,周恩來按照黨中央的統一要求,在南方局認真組織學習教育活動,并及時向黨中央匯報有關情況,指出“重慶辦事處及報館高級學習組已進行學習約16次,每周9小時,從未間斷,并已開始研究黨史”。1943年7月回到延安后,他迅速投身轟轟烈烈的整風運動,進一步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自覺檢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撰寫了5萬多字的筆記,作了5次長篇發言,為統一全黨思想、增進黨內團結起了表率作用。
1956年,周恩來從實際出發,主張反冒進,卻蒙受委屈。在后來總結“大躍進”教訓時,為維護黨的團結,避免各種紛爭,他依然主動承擔責任。“文化大革命”中,他身處逆境,以博大胸襟,隱忍堅守,苦撐危局,以羸弱之身呵護著共和國大廈。
一次次挫折,一番番磨礪,周恩來始終保持鮮明的政治立場和過硬的政治定力,愈挫愈勇,意志品格更加牢不可破。
在長期高度自覺的黨性修養中內化而成
黨性是共產黨人的信仰之本和忠誠之基,而黨性修養需要長期堅持、高度自覺。
周恩來投身革命后,高度重視自身修養,加強自我改造,把“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作為座右銘,“日三省吾身”,對自己嚴格要求,始終保持昂揚的正氣和銳氣。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他都一如既往地做到逆境中不氣餒,面對各種誘惑不為所動,面對委屈、挫折和挑戰百折不撓、勇于擔當,面對艱難困苦毫不畏懼、毫不退縮,赤誠之心日月可鑒。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周恩來在五四運動中就主動接受馬克思主義熏陶,旅歐期間潛心閱讀《共產黨宣言》,在廣泛考察國外的社會現實中辨析真理。在風雨如磐的戰爭歲月里,他在馬背上、油燈下孜孜以求,讀經典,學理論,補充政治營養,用先進思想武裝自己。他還倡導和力行“從無字句處讀書”,向群眾學,向實踐學,向領袖學,知行合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他撰文號召青年學習毛澤東,既是對青年一代的啟發引導,也是自身多年學習感悟心得的交流分享。
對黨的組織生活,周恩來一貫身體力行,自覺參加。紅軍長征期間,他身兼數職,工作繁忙,依然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參加組織活動。有一次,他問黨小組長魏國祿為什么很長時間沒有開黨小組會。魏國祿回答說,小組會開過了,看到首長忙,就沒有通知。周恩來用平時少見的嚴肅態度批評說,我是黨員,應該過組織生活,在我們黨內每個人都是普通黨員,誰都要過組織生活,這是個黨性問題。
嚴格自律,是周恩來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特色。在不同歷史時期,他都從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對自己提出嚴格要求,高度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言行。1943年3月18日,周恩來在自己45歲生日這一天寫下《我的修養要則》。他結合實際,從嚴要求,從解決現實問題入手,提出“抓緊學習”等7條細則,并強調:“要與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意識作原則上堅決的斗爭”“適當的發揚自己的長處,具體的糾正自己的短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他又給自己訂立《黨員守則》,包括不送禮、不拜壽、不迎送等6條規定,言簡意明,針對性強,以普通黨員的身份警示和規范自我,率先垂范。
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是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周恩來提升自我修養的基本路徑。他長期身居高位,功績顯赫,但從不居功自傲,總是以謙虛的態度、坦蕩的胸懷反省剖析自我,在經常不斷地總結教訓、檢視問題中厚植思想根基,堅定政治立場。1949年4月,周恩來坦言:“我雖然有二十七八年黨齡了,還是犯過許多錯誤,總覺得自己對革命有所欠缺,總覺得工作做得不很好,不能滿意。”1961年,周恩來在上海,有同志建議他寫本書,他說:“如果我寫書,就寫我一生的錯誤。讓活著的人們都能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周恩來把初心鐫刻在誓言中,把信仰融化在血液中,把忠誠落實在行動中,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一面不朽旗幟,成為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原載:《黨史文匯》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