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新吾
2020年09月01日11: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道路兩旁,黃葛樹枝繁葉茂,掩映青磚灰瓦。石墻上,爬山虎嫩芽鮮綠,頑強生長。漫步街邊,古樸靜謐,這里是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道路末端,嘉陵江畔,便是曾家巖50號,也被稱為重慶周公館。
重慶周公館門前,有一尊周恩來同志塑像,只見他右手臂掛著衣服,左腳邁開步子,似乎正要匆匆出門。1939年初,在周恩來同志領導下,鄧穎超、董必武、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和中共中央南方局部分重要機構入駐這里,周公館成為黨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前沿陣地之一。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磚木結構的老式院落仿若時光長廊,記錄著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講述著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的光輝歷程。
這是一棟三層小樓,木質樓梯很有年代感,踩上去發出“吱吱”的響聲。面向外部的窗戶很特別,呈長條形,更加隱蔽。
“當年環境險惡。”工作人員介紹,重慶周公館左側是國民黨警察局派出所,右行不足百米,就是國民黨軍統局局長戴笠的公館。軍統特務還在路口開了小茶館和修鞋鋪,日夜監視。在這樣危險復雜的環境中,周恩來等領導同志卻從容不迫,在敵人的眼皮下縱橫捭闔,加強與進步人士接觸溝通,有力領導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館內照片講述著崢嶸歲月,“霧季公演”和“香港大營救”兩組照片是館內重頭戲,真實記錄了我黨領導的兩次重要文化運動。這也揭示了南方局的重要工作之一,那就是團結國統區進步文化人士,領導他們深入開展抗日民主文化運動。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重慶革命活動處于低潮,各類行動受到特務打壓,氣氛壓抑。周恩來以話劇為突破口,發起組織霧季公演,讓文化界人士先后排演了《天國春秋》《棠棣之花》和《屈原》等劇目。霧季公演持續4年,上演100多部進步劇目,有力推進輿論斗爭,團結了抗日統一戰線。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香港危在旦夕。南方局在中央領導下,積極營救香港進步人士,將他們安全轉移到內地,史稱“香港大營救”。我黨先后營救出數百位文化人士,包括鄒韜奮、茅盾、胡繩和夏衍等文化名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新中國保存了重要文化力量。從一張香港部分人士合影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雖然歷經劫難,但他們無比堅定。
周恩來和鄧穎超的辦公室兼臥室里,家具十分簡陋,但照片上,他們始終面帶微笑,反映了共產黨人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現在的重慶周公館,中外游客絡繹不絕,每天有兩三千人參觀;館里還積極走出去,開展教育活動,宣講紅色故事。
而在重慶周公館背后,嘉陵江水湯湯,兩岸高樓拔地而起,新的跨江大橋正在建設,一片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