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
2020年03月02日12:31 來源:光明日報
70年前,中國工農紅軍行程數萬里,沖破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經受了艱難險阻的考驗,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勝利完成了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向陜北的戰略大轉移,中國革命實現了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抗日民族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折。
1960年,曾有外賓問周恩來總理:您能不能用幾個字概括中國革命勝利的經驗?周恩來回答說,就是六個字:路線正確,團結。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實踐中,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有力地推動了土地革命的全面展開和根據地的擴大。
但是,1931年1月,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王明“左”傾錯誤路線開始在黨中央占統治地位,否定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主張,導致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給紅軍和根據地造成嚴重損失。中央紅軍被迫退出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集中地解決了當時最迫切的軍事路線和組織領導問題,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把黨的路線轉變到了馬列主義軌道上來,成為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點。
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師后,面對全國抗日民族救亡運動的高漲,黨中央確定了紅軍北上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地,以便領導全國抗日運動的戰略方針。黨中央、毛澤東同張國燾拒絕執行中央北上方針、公然進行分裂紅軍的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并采取果斷措施,率領陜甘支隊迅速北上,于1935年10月勝利抵達陜北吳起鎮,為紅軍擔負起抗日戰爭的使命奠定了堅實基礎。1936年7月,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人堅決擁護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針,同朱德、劉伯承等人一起,與張國燾的錯誤路線進行了堅決斗爭。10月,三大主力紅軍在接近抗日前線的陜甘地區勝利會師,實現了全國紅軍的大團結。
長征的意義及其精神昭示我們:正確的路線是黨的生命。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全黨團結一心是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