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讓講規矩成為一種覺悟

段官敬

2019年03月18日15:4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前不久回老家看到這樣一幕,開渡船的堂伯父,硬要退回村里已出嫁婦人的過渡錢,并解釋說,“村里一直有規矩,過了正月出嫁女不用交渡錢,今天剛好二月初一”。盡管村里對收渡錢未出臺明文規定,也沒任何監督機制。然像堂伯父一樣的一代代的船工,秉承“本村出嫁女只需正月付渡錢”的傳統,讓這條約定俗成的規矩傳承至今。令筆者不得不佩服于風俗的魅力,更折服于“堂伯父”們的覺悟。

  何謂覺悟?筆者認為是無人處、私底下、獨處時依然拾取本性、煥發本色,保持對規矩和紀律的敬畏。如《竹坡詩話》講述,一李姓官員,正在燭燈下辦理政務,仆人送來家書。他立即吹滅公家蠟燭,命人點燃自家蠟燭。“公燭無私光”看似呆板守舊,卻是覺悟最好的詮釋,內心深處刻印一根公私分明的線,“不越雷池一步”,孕育兩袖清風。因此,黨員干部也須養成講規矩的覺悟,時刻拿好黨規國法“戒尺”丈量言行,為思想操守修枝打杈,確保履職用權公道正派。

  覺悟旨在自律。自律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而是善于錘煉的凝結。周恩來在45歲生日那天,為明心立志,在辦公室寫下《我的修養要則》。其中“第六條”提到,“過集體生活,注意調研,遵守紀律”。觀照其一生為政生涯可知,正源于對嚴以律己的堅守,才能屹立起共產黨人不朽的精神豐碑。公開場合、群眾面前,監督無處不在,往往能做到獨善其身。然“八小時外”、私人空間,留下監督“旮旯”,壓實規矩執行標準、厘定紀律框架紅線,就得靠自律激發覺悟、喚醒理性、篤定行止。

  覺悟貴在自警。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警鐘長鳴才能戰戰兢兢,敲敲打打方可如履薄冰。史書記載,清代葉存仁離任之際,下屬為其踐行,特意擇夜間用小船運來金銀珠寶。葉存仁堅不接納,并寫下一首詩回贈,“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以“畏己知”來“擺自己一道”,從而醒醒自己、惕惕自我,作出正確抉擇。黨員干部拒腐蝕、永不沾、葆本色,也需運用“畏己知”的自警法。面對圍獵誘惑和“糖衣炮彈”,不停叩問“另一個自己”,能不能伸手?會不會被捉?

  覺悟重在自戒。南宋鄭思肖在《自戒》一文中如此說道,“有行之人,綱紀森然,動皆法度,不敢一豪越理犯分,恣其所行,雖貧乏不以為不足,無故與之猶不受,狂妄謀乎”。能自戒、有品行的人,不會踐踏非法禁區,更不會無故接受無功之祿。“權力是把雙刃劍”,方向對則為民謀福、靶向錯則為己謀私。黨員干部涵養自戒,就是把穩用權的錨舵、安守制度的籠子,知對錯、明是非、辨真偽,不會偏離權為民用的航線,更不會游弋在規矩紀律的籠子外圍。

  覺悟贏在自尊。“自尊心是一個人靈魂中的偉大杠杠”,自尊是一種崇高人格,能激發人追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元史 許衡傳》云,酷暑時,許衡與眾人經過一顆梨樹下,眾人爭相摘梨子吃,唯有許衡淡定坐在樹下。有人問他為何不摘,回答說,“不是自己的卻去占有,不可以”。又有人說,“世道亂了,這顆梨樹沒有主人”。許衡反駁道,“梨樹無主,我心有主”。許衡的自尊蘊藏于對道德操守的執著。于黨員干部而言,自尊是對信念信仰的堅定、對初心使命的不渝,如此秉持老實作風、踐行黨性理念。

  哲人說,“有些底線是必須要堅守的,在原則那里,你失守的越多,人生就淪陷的越多”。黨員干部葆有自律、自警、自戒、自尊,讓講規矩成為一種覺悟,那么廉潔堤壩一定不會失守,在原則和底線的“城堡”里,激蕩清清爽爽、綠色生態的風氣,久久為功、銳意堅挺走好忠誠干凈擔當之路。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