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介甫
2019年02月20日15:05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徐特立是“延安五老”之一,他在革命生涯中一貫注重實際,講求實效,反對任何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特別強調“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毛澤東曾稱贊他是“堅強的老戰士”“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周恩來稱他是“人民之光,我黨之榮”。
“實事求是”就是在現實中堅持真理
在工作和生活中,無論對自己、對他人,徐特立都踐行著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
對自己堅持實事求是。正確認識自己、對待自己,謙遜克己,不圖虛名。在中央蘇區時,徐特立擔任教育人民委員部副部長,由于部長瞿秋白在上海,因此蘇區教育工作實際上由徐特立主持。1934年2月,瞿秋白來到瑞金。徐特立馬上向中央提出,秋白同志年輕有才干,是黨中央負責人之一,應該由他任部長,得到中央同意。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倆互相尊重,默契配合,使蘇區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兩人之間也結下了真摯的友誼。
眾所周知,徐特立是毛澤東就讀湖南第一師范時的老師,而毛澤東致徐特立60大壽賀信中的肺腑之言——“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則更是令人對這對師生之間的深厚情誼所感動。對此,徐特立從來不沾沾自喜,更不曾高高在上、得意忘形。他總是說:“從前我在湖南第一師范教過書,當過毛主席的先生,那是真的;那只是一日之師,而毛主席是我的終身之師——是他帶我這個老朽走上了革命道路。”言辭懇切,實事求是,充滿著對毛澤東的愛護和尊重之情。
對待同志堅持實事求是。徐特立在長沙稻田師范當校長時,有幾個學生在廚房與工友吵起來,打爛了一籃碗。工友很生氣,堅決要求徐校長掛牌開除這幾個學生。第二天,徐特立果然掛了牌,但上面寫的不是開除學生的公告,而是一首詩:“我愿諸生青勝藍,人力物力莫摧殘。昨夜到底緣何事,打破廚房碗一籃?”徐特立的牌子掛出后,學生作了檢討,工友也心悅誠服了。徐特立歷來主張教育學生“不應該用強制的方法,更不應該有粗暴的態度”。他認為“我們的教育,是革命的教育,其目的是教國民,不是教順民,應反對無理的服從以及自己沒有了解的盲從”。對待青年學生如此重視思想教育,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崇。
曾有一段時間,徐特立擔任教育人民委員部代部長,社會教育局局長王昌期不服自己在1933年2月進行的查田運動中被定為地主階級,多次向上級申訴。徐特立多次與中央土地部及中央工農檢查部商議派員復查,同時派教育人民委員部巡視員羅振邦前往參與復查,要求他們同有關方面核實情況。在地方蘇維埃政府配合下,巡視人員對王家土地等財產的綜合情況進行反復核對,最終認為王家的階級成分定為中農比較符合實際,從而使這起錯案得以糾正。這個案子的正確解決,促進了查田運動的順利進行,也大大調動了舊知識分子出身的王昌期的積極性。從此,他工作更加努力,還擠出時間撰寫了《蘇區教育的發展》一文,宣傳、歌頌蘇維埃建設的成就,刊登在1934年9月29日的《紅色中華》報上。
“實事求是”就要統籌兼顧,不能只顧眼前
1940年,黨中央為了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在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學院,徐特立被任命為院長。
當時,對于如何進行我們黨的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的建設,在自然科學院甚至在黨內存在著不同的看法。邊區科學技術人才缺乏,在開展大生產運動以后,這個矛盾更加突出。為了打破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邊區陸續建立了一批工廠,如石油廠、紡織廠、化工廠、機械廠、造紙廠、煉鐵廠以及兵工廠等,這些工廠都迫切需要技術人員。就當時有限的技術力量,怎樣使用?是統籌安排,讓一部分科學技術人員參加生產建設,另一部分人員搞好科學教育工作、培養新生力量,還是只顧眼前生產建設的急需而不辦、緩辦科學教育,或者只顧辦科學教育而不考慮當前生產建設的迫切需要呢?有人主張只搞生產建設,不必辦正規學校,如果辦學校也只能搞短期的技術教育,不必搞系統的教學。他們甚至主張把自然科學院改為比較高級的職業學校。
徐特立主張統籌兼顧,不能只顧眼前,不考慮長遠需要,既要支援當前生產建設的需要,又要堅持把自然科學院辦下去。他認為,我們黨的科學技術和教育工作,像政治、經濟、軍事等工作一樣,每一步驟,既要從我們當前的實際需要出發,又要照顧將來。“見近不見遠”是帝國主義資產階級的實利主義;“見遠不見近”則是小資產階級的烏托邦主義。他主張黨的方針政策“應該顧到實際條件的可能和需要,如果沒有人力物力的一定基礎,幻想提高科學是不可能的。如果當抗戰開始時,在邊區即提出學校正規化,不需要軍事和政治的訓練班,是非實際的。如果當沒有中小學生的時候而提出建立自然科學院也是非實際的。但是有了起碼的條件,只等待著條件完全具備,而不愿意在已有的條件下加以創造,只知道天定勝人而不知道還有人定勝天,同樣是錯誤的。可以說,空想主義和實利主義對于科學建設同樣是有害的”。
徐特立認為,理論必須與實際密切結合。他說:“研究科學如果停止在書本上(即原則上),與停止在解決目前的生活問題上,同樣是非實際的。”他還把讀書、鉆研學問生動地比作打仗,要注意兩點:第一是“攻堅”,第二是“掠野”。所謂“攻堅”,就是要像攻克敵人的據點一樣,掌握社會科學或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和最新成果。古今中外,凡是在學術上有成就的人,都是下苦功夫、長期刻苦鉆研的結果。但是只“攻堅”還不夠,還必須更廣泛地學習新的知識,擴大知識的廣度,這就是“掠野”。學習就像作戰一樣,“其中心對象是守住中心據點,一切掠野是為著攻堅,是為著守這一據點”。
徐特立還強調指出,我們研究自然科學是為了認識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進行經濟建設。他說:“對于自然科學的研究及使用自然科學,無法跳躍其必然階段,人類支配自然,必然要依據它的必然性來支配。我們今日來談科學建設,首先是對于科學必然性有初步的了解,不然就會變成無原則的主觀主義者,和無原則的實利主義者。”
我們黨長期革命建設的經驗和教訓,證明徐特立這些意見是十分正確的,是我們黨的寶貴財富。徐特立站在歷史和全局的角度,終于把自然科學這株幼苗在貧瘠的荒山上建立起來,為黨培養了一批科技骨干力量,奠定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基礎。
“實事求是”不能“自以為是”
新中國成立之后,徐特立關注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持黨的優良作風。他認為自己作為一名老黨員,一名黨的高級干部,應該時刻不忘保持黨的優良作風,特別是保持“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工作作風。
1949年10月21日,在為《河北教育》創刊號題詞時,徐特立寫下“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他在附言中進一步說明:“黨的學風應該是實事求是;學校的學風和辦教育刊物的作風,也應該實事求是。”他指出:“在年高、位高、學高、‘功高’的四種高人面前,則‘自以為是’四個字,就是第一等的障礙物,首先就障礙了自己的前進(即障礙著‘實事求是’),不接受他人的批評,不愿意暴露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主要是害怕丟臉——以被人批評,被人指責為恥辱,反不以‘自以為是’為恥辱。”
同樣,1950年徐特立給湖南第一師范的題詞以及1963年在上海的題詞,均強調以“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作為我們的黨風、校風和刊風,作為我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準則。他說,我們黨的延安整風“連續大整兩年,三風之一風是學風,學風中最主要的是‘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兩句話九個字,這九個字可以用來測量黨員的學習風氣,尤其是有教育責任的黨員及干部,更應該嚴格執行這九個字”。他經常利用講課和研究的機會,明確要求這九個字要配合使用,不能獨立行之。他說:“單只是不自以為是,如調和派,不負責任,好好先生,自己沒有正確和堅定的主張,這是不能成事的,其結果必歸于失敗。”
徐特立還精辟地指出,“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本質是“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沒有它,一切革命,一切建設,一切工作與學習都會有偏差,都會有走上惡風的危險”。他認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作風、黨的作風、無產階級的作風,能不能做到實事求是,是關系著我們黨的事業能否勝利發展的重大原則問題。他還深有感觸地指出:“‘實事求是’一語說起來十分簡單,做起來難于登天。尤其是有學問的知識分子,賣學問,賣知識,常常不問市場情況,一切從主觀出發,不易接受批評,又缺乏反省(即缺乏自我批評),以學風中毛主席所指出的話來概括,就是‘自以為是’。”
1953年4月16日,徐特立給《新觀察》編輯部寫了一篇短文。他在短文中說:“自以為是,是思想生命的一個病態。生命是不斷的新陳代謝。自以為是者,他保存舊有的東西不加自我批評,舊的物質不排泄,就無法吸收新東西,就是思想的生命斷絕。如果他是一個老頭,他將就木,危害社會還不大,就可讓他頑固;而年輕人,前途遠大,成熟過早,目中無人,不獨危害自己,同時更會危害社會。少年得志,成功者少。古代狀元,無一學問者,就因為他自以狀元了,自以為是,就是主觀主義,如果主觀主義再形成一伙,就是宗派主義。”
1958年,社會上刮起了“浮夸風”“共產風”,一些人為了“放衛星”,弄虛作假,欺上瞞下。這年秋天,徐特立南行途中,路過河南,到一個公社參觀棉田。當時薄霜降過,又逢陰雨,棉桃大都沒有綻開,而介紹情況的同志卻滿口“豪言壯語”,聲稱畝產皮棉能達幾百斤。徐特立當即表示:“我不相信,這是睜著眼睛說瞎話!等我回來還要到這里,看看到底摘了多少斤。”介紹情況的人還說稻子畝產能達上萬斤。他聽了,更加不高興地對周圍的同志說:“這不可能!不透空氣,稻子怎么能生長呢?這是普通常識嘛。”
從河南回京后,徐特立心情沉重。后來有關方面通知他去徐水參觀,他堅辭不去,并感慨地說:“實事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困難了。但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對于共產黨員講實事求是的重要性,徐特立深有體會,他說:“講大話容易,到頭還是老百姓遭殃。”
1961年,黨強調發揚民主精神,總結三年“大躍進”失誤的教訓。這年秋天的一個早晨,徐特立用毛筆在一張舊公文紙上,工工整整地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浮夸風其目的是騙他人,結果把社會信用失掉,使自己孤立而垮臺,并人格也喪盡。一切自謂聰明缺乏考實作風者必遺害社會且災及子孫。”真是下筆千鈞,發人深省。
(作者葉介甫單位:中共中央統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