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移山
2019年02月01日14:59 來源:人民網
周恩來的政府管理思想博大精深,豐富多彩,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認真學習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特色之一:設置政府機構的客觀性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出任開國總理,負責組建國家政府機構。他既沒有照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府機構模式,也沒有照抄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機構設置,更沒有襲用舊中國老一套官僚機構設置,而是十分明確地提出:我國政府機構必須根據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設立或調整,決不能盲目的憑主觀意志決定,“一切還是由本身的需要出發”。①他講過:舊中國官場上機關眾多,互相沖突,互相牽制的現象,新中國是不允許的。蘇聯有60個部,我們也不模仿。為此,在組建中央政府機構時,周恩來根據當時戰爭、剿匪、建政、恢復工農業生產等繁多任務,必須加強集中統一領導的需要,依照《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提議設立政治法律、財政經濟、文化教育、人民監察等4個委員會和內務、外交、公安、財政、貿易、工礦、文化、教育、交通、民族、僑務等30個部、會、院、署、行機構,以利于領導新中國百業待興、千頭萬緒的行政事務。②隨后曾幾次根據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政府機構設置。特別注重調整經濟部門機構,增設綜合性職能機構。周恩來這種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強調根據國家各個時期的不同需要而合理設置政府機構的思想,使我們新生的人民政府摒棄了機構設置重疊、人浮于事、辦事遲緩、官僚主義的舊衙門作風,成為組織層次少、各層次行政關系科學化、力求精簡、高效的精干政府,反映出我國政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本質屬性。
特色之二:任用政府干部的開明性
在我國政府創立之始,周恩來的政府用人思想,充分地體現著共產黨人以黨的事業為重,以國家的前途為重,以人民的利益為重的博大胸懷,具有鮮明的開明性。他的原則就是堅持搞五湖四海,堅持用人唯賢,堅持各方面人才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共同搞好工作。他主張:
第一,大量任用長期參加革命工作的解放區來的干部。周恩來指出:“新中國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有充分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知識的干部”,③首先是工農干部、解放軍干部,他們艱苦樸素,有革命的積極性,是建設人民國家的骨干,必須大量任用。這與資本主義國家的用人觀念截然不同,他們的政府官吏都是有資產的上層人物,決不會使用沒有經濟地位的工農群眾。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工農群眾才能當家做主,參加政府和國家的管理工作。當然,周恩來在任用工農干部的同時,也認識到他們很少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也缺乏管理政府工作的經驗。為此,他親自主持會議,做出《政務院關于舉辦工農速成中學和工農干部文化補習學校的指示》,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有步驟地吸收不同程度的工農干部給予適當時間接受文化教育,還建議選送干部報考高、中等學校。把使用和培養結合起來,提高新中國干部隊伍的素質。原紡織部長郝建秀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例。
第二,慎重任用原國民黨政府職員。周恩來指出:接收原國民黨人員是我們“勝利的負擔,是推不開的”。同時,他們也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可以為我所用。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區別于原蘇聯的地方。原蘇聯政府創始之時,基本不用舊政府的職員,很強調干部隊伍的革命性和純潔性。周恩來和中央領導則敢于任用原國民黨政府職員,這既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魄力和膽量,也表明了中國人民政府的力量和自信。但是,強調任用之前必須進行教育和改造,防止他們帶來舊的官僚主義作風,要把他們改造“成為既適應工作需要又有勞動觀點和科學知識的人,成為新中國所需要的革命的工作人員”。④周恩來曾指派董必武副總理率華東工作團前往南京統籌指導原屬國民黨中央系統各機關之舊工作人員的教育、訓練和改造工作,使2047人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對原港九國民黨政府機構起義人員4855人(占原有人數的97%),也均給予妥善安置。⑤
第三,積極任用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和新中國培養的知識分子。周恩來認為:國家建設中需要大量的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而我們的專家太少了。因此,“只要是為人民服務的科學家、知識分子,不管是工農出身、小資產階級或剝削階級出身,我們都應該團結,對他們都要尊重”⑥。要善于團結一切愿意為新中國服務的舊中國所留下的各種專門人才。善于使用和培養新中國教育出來的知識分子。對于仍在國外的科學家,周總理也指示要“爭取他們回來,歡迎他們回來”⑦。他始終認為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愛國的,愿意為中國的繁榮富強而奉獻,他們在解放前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新中國應該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應該通過學習訓練或其他方式幫助他們拋棄舊的錯誤的政治觀點,增加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和技能,盡可能吸收他們參加國家建設和社會服務的各種實際工作。在周恩來的指導下,政府各機關安排使用了許多科學家和知識分子,使他們都有適合自己能力和志愿的工作崗位,有的還擔任了領導工作,如郭沫若、孫越崎等。不少在國外的科學家,如李四光、錢昌照、錢學森等,也經周恩來親自做工作,回到祖國擔任重要工作。周恩來的這些做法實現了列寧關于利用“非共產主義的手”建設共產主義的思想。所不同的是,列寧的思想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原蘇聯對舊知識分子的任用是很有限的,僅僅任用了巴甫洛夫等少數專家學者。而周恩來在中國政府中不僅大批任用知識分子,而且還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他們的作用。更可貴的是,周恩來懂得要真正地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解決社會主義建設中所需人才問題,必須充分地肯定知識分子的地位。1956年,他大膽地提出:經過黨和政府的幫助,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已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明確地界定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階級屬性;他把最充分地動員和發揮知識分子的現有力量同充分發展科學、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聯系起來,強調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國家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是國家的寶貝;他批評低估知識界的巨大進步和重大作用,不很好地使用和安排知識分子,是“浪費國家最寶貴的財產的情形,必須加以消滅”。⑧
第四,妥善任用民主人士。周恩來認為:新中國安排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參加政府機構擔負一定的領導職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的體現。為此,他十分重視各愛國民主黨派同我們黨長期合作的歷史,注意發揮民主人士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積極作用,認真貫徹黨中央關于同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把黨外民主人士和自己的干部一樣看待,給他們工作做。經他親自平衡、協調,使民主人士在我們新組建的政務院里,4位副總理中占2位,21位政務院領導成員中占11位,109位正副部委級領導人中占49位。⑨真正讓那些在爭取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斗爭中,與共產黨共患難的民主人士稱心滿意。他勸導黃炎培,力薦傅作義,推舉李書城,均成為歷史佳話。為使民主人士能真正在工作崗位上發揮作用。他還親自主持制訂《關于與黨外人士合作的綜合意見》,簽發《政務院關于加強政府機關內部統一戰線工作的幾項具體規定》,要求政府各部門必須保證黨外人士有職有權有責;要求黨的干部要誠懇地同民主人士商量問題、解決問題,真正發揮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和積極性,真正體現我們黨的統戰精神。這種開明的用人思想,反映出我國獨特的政黨制度的實質。
周恩來嘔盡心血,用盡其能,為新中國建立起一支既不同于中國歷史上封建官僚買辦階級的國家官吏,又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文官的嶄新的社會主義干部隊伍。并在困境之時,以身為盾保護他們,使這支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的干部隊伍為我們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特色之三:協調政府關系的和諧性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中央政府與執政黨、與立法機關、與人民政協、與地方政府均有著特殊的關系。周恩來以其高超的領導藝術,有機地協調著中國政府所面臨的上下左右、內外部關系,使之在和諧有序之中運行和管理國家。
第一,協調政府與執政黨的關系。在資本主義國家執政黨隨著競選的結果而更替,但政府官僚機構卻基本保持不變,執政黨只能通過在議會中占有多數席位或通過當選的國家首腦來控制政府。而在社會主義國家,堅持執政黨對政府的領導是一項最基本的原則。執政黨通過提政策建議、選任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監督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來實現對政府的領導。但是,這種監督做不好,就會造成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局面的產生,原蘇聯就是如此。周恩來很清楚應該如何協調好執政黨與政府的關系,一再強調:加強黨對政府的領導,把政府的一切活動置于黨的領導之下,是保證政府完成各項任務的關鍵。但要嚴格劃分黨的工作和政府工作應有的界限,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黨的方針、政策要組織實施,必須通過政府,黨組織保證貫徹。黨不能向群眾發命令。”⑩周恩來協調政府與執政黨的關系的主要思想和方法:一是把黨中央的方針、政策變為政府的法令決定頒布實施。例如,1950年6月,國家關于土地改革的決定,就是由黨中央首先討論提出,然后交由政府頒布實施的。這樣既能充分體現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又能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二是把政府在實際工作中根據憲法和法律,根據黨的精神和實際情況與需要,發布的重要的涉及面廣的決定和命令,在提交政府會議通過前,或通過后正式發布前,請示黨中央審查、討論,借此實現黨對政府工作的領導和監督。三是把有些既要黨委執行,又要政府執行的指示和規定,有些既要動員黨員參與,又要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的工作,采用黨和政府聯名下達文件的辦法發布。例如:1955年4月發布的《關于加緊整頓糧食統銷工作的指示》,1956年3月發布的《關于掃除文盲的決定》等等。既體現黨的領導作用,又不影響政府的職能,也克服了黨和政府同時分別下達文件的重復現象。周恩來的這些思想和做法展現出中國執政黨與政府、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的特點。雖然這一思想常常被實踐中出現的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局面沖擊。但是,在當時全面學習蘇聯的形勢下,能夠提出這個問題就是非常可貴的。
第二,協調政府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原則,使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之間實現制衡,它們既互相制約,也互相掣肘。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國人大是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最高機關。中央人民政府是人大的執行機關,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向人大報告工作,執行人大通過的法律和決議,并接受其監督。在協調政府與全國人大關系的問題上,周恩來的主張是:(1)政府要充分尊重人大的職權,在領導和管理國家的實際工作中,凡屬重大問題均要經國務院會議通過后,作為議案提請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審議決定。(2)政府要及時、認真地處理全國人大交辦的人大代表關于政府工作的提案。他認為人民代表經過討論產生的提案、意見和建議,是人民意志的反映,不能忽視。同時,也可以調動各方面的力量,推動和改進我們的工作。為此,提議國務院成立專門機構接辦人大會議交辦的提案,并在人大會議后督促檢查人民代表提案的處理情況。對于重要的、涉及到許多地方的問題,還以國務院的名義專門將提案發到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辦理,并要求他們報告處理結果。(3)政府要特別重視人大代表對政府工作的批評意見。他認為“政府應該讓人民代表批評自己的錯誤,承認應該承認的錯誤”。11(4)提議在人大會議上建立辯論制度,學習西方議會中的某些形式和方法,允許唱社會主義的“對臺戲”,目的是使政府從不同的方面了解情況,發現問題,改善工作。(5)建議人大代表每年應有兩次到人民中去直接視察,“從與政府不同的角度去接觸廣大人民,接觸實際。”12并提議人民代表要參加對政府工作的檢查,使人民代表更了解實際情況,更有針對性地提出批評與建議。周恩來用這種獨特的方法,有機地協調著我國政府機關與立法機關的和諧關系。
第三,協調政府與人民政協的關系。我國實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種制度與資本主義國家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的制度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沒有執政黨和在野黨的水火不容,也沒有反對黨與政府的對抗。它是我國實現人民民主、解決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政治生活中重要問題的主要方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團結全國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國外華僑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是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愛國人士參政、議政的組織機構。周恩來在領導政府工作中,非常重視也非常善于運用人民政協這個協商機構,對政府的重要決策和重大問題進行民主協商。他認為政治協商,首先就是協商政府在制訂政策、法令和推行政務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因此,他提議:凡準備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的一切重大決定和法令、條例事先都要提請政協全國常委會交換意見,經過協商后再提交政府委員會討論通過;凡準備由國務院通過的重要決定和指示,也要常征詢政協全國委員會有關工作組的意見,然后再提交政務院會議討論通過;凡政務院制定通過的或提請全國人大通過的國家大政方針都要經過人民政協進行協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要這樣做。為使政協組織能更好地發揮參政議政的作用,周恩來還建議政協一要多組織政協委員和民主黨派人士“到農村和城市去進行調查研究工作”,“這樣,我們的座談會、報告會就有生動的事例來討論,就能夠產生一些提案、意見和建議,使得各方面的力量都動員起來”,13有利于幫助政府決定更符合實際的政策,防止主觀片面性和局限性。二要多開展學術性報告和討論,多邀請學術界的朋友參加,“可以同時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多有些不同的意見,就使執行機關能從多方面去考慮,利于選擇比較更恰當的方案來執行”。14三要通過政協包括各個黨派,聯系全國的各個方面,聯系全國的人民,以至聯系到海外僑胞的優勢向國內外宣傳政府的方針、任務,既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又有效地調動起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設社會主義大業。
第四,協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新中國行政管理機構不同于前蘇聯權力過于集中的體制,也不同于美國三權分立和聯邦制前提下的分權模式,又與法國在分權的原則指導下的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模式有本質的差別。我國的行政管理以貫徹民主集中制為主要特征。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行政機關的工作,領導和管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國防等諸方面的建設。地方政府必須服從中央政府的統一領導,切實貫徹執行國家的大政方針。周恩來在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一是強調統一與分權相結合。他指出:“中國地大事多,情況復雜,中央不可能一切都統一過來,必須進行適當分權,才能便于中央照顧全面,才可以大大發揮地方的積極性。應當把這種統一與分權相結合的領導方法當作新中國社會特點的反映,應當是長期實行的制度。”151956年5月一8月,周恩來曾親自主持國務院召開全國體制會議,貫徹黨中央關于“擴大一些地方的權力,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16的思想,檢查當時中央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討論改進辦法和方案,會議起草了《國務院關于改進國家行政體制的決議(草案)》,并提出依據統一領導、分散管理、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方針,在劃分中央和地方的分工管理范圍和管理權限時的基本原則。二是強調中央和地方要互相影響,互相監督。他精辟地分析道:中央處于領導地位,“可以比較全面地看到大局的發展,但也比較容易忽視某些實際問題、局部利益和群眾的眼前利益,而在這方面地方是處在有利地位的。地方比較容易接觸群眾,接近實際,能更多地看到實際問題、局部問題和群眾的眼前利益,這正好彌補中央的不足。單靠一方面不能夠很好地實行領導,必須雙方合作,互相影響,才能很好地領導。”17中央和地方盡管是上下關系,必要時也可以唱“對臺戲”,相互影響,相互監督。三是強調中央和地方必須明確各自的職權與責任,中央應該只管戰略問題,而把戰役的組織和戰術的運用交給地方去機動處理。這樣,可以使行政工作有一個整體分工,上下調動,統一集中,可以將一個積極性變成兩個積極性,使地方在中央確定的戰略總目標下,積極地、創造性地結合本部門的情況予以貫徹落實,以保證整個國家工作和諧有序地發展。周恩來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把一切力量,一切積極因素,都組織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上來。
特色之四:制定政府決策的科學性
政府決策是國家行政管理運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國家意志的性質和普遍的約束力。政府決策的正確與否,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和安危。新中國政府雖然不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有對國家行政管理積累起的許多有效的方式、方法。但是,由于周恩來見多識廣,眼界廣闊,既善于把自己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的經驗運用于政府管理的實踐,又善于學習國外政府管理的先進經驗,所以,立足于人民的利益第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基點,他提出了中國共產黨人關于科學進行政府決策的獨特見解。
其一,周恩來科學地提出政府決策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處理問題和決定政策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特別是處理經濟建設問題,一定要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尊重客觀經濟發展規律。在此前提下,努力調動和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既要求人們做那些客觀上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不犯保守不前的錯誤,又要求人們注意避免超越現實條件所許可的范圍,去做那些客觀上做不到的事情,不犯急躁冒進的錯誤;大力提倡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認真搞好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地進行分析、綜合和比較,努力在紛繁復雜之中找出事物的特點,抓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制定正確的決策。對于少數人的反對意見,只要對也堅決采納。
其二,周恩來科學地提出政府決策必須堅持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這一立足點和出發點。要求政府在制定各項政策、處理各種問題的時候,都要以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重,不僅考慮到人民群眾的根本的長遠的利益,而且要想到人民群眾具體的眼前利益。一要時時關注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把經濟建設放在國家建設的中心的首要的位置,集中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去不斷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妥善安排國民收入中積累和消費的比例,正確處理好經濟建設與人民生活的關系。在保證建設不斷發展、經濟不斷增長、生產不斷擴大的同時,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能夠逐步地、不斷地得到提高,滿足人民群眾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不斷增長的需要。二要時時關注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積極開展教育活動,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修養;積極開展人民文化工作,大力發展新聞、出版、廣播、文學藝術、電影電視事業,滿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求;積極開展體育活動,增強人民身體健康等等。三要時時關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瑣事、難事的解決。從群眾乘車難、交通擠問題到馬路上設人行道、設安全島問題,從群眾子女入托上學問題到群眾吃藥打針看病問題等等,都要認真給予解決。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為人民辦實事,求實效,時刻關心人民的疾苦,對人民極端負責,是周恩來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思想財富。
其三,周恩來科學地提出政府決策必須堅持以充實、可靠的信息為依據。強調決策過程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過程。政府決策必須情況明確,信息充實、準確、及時、適用。特別是對一些具體數字更要精益求精,不可忽視數字在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他曾用人多地少的具體數字來說明建設國家的困難和珍惜資源的重要;用生產和消費的數字進行對比來說明計劃生育勢在必行;用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人口比例和居住地面積比例等相對數字來說明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的必要;用具體經濟指標和中外比較數字來說明中國經濟落后的現實,強調發展中外經濟交流,急起直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教育國家工作人員懂得只有重視信息,重視數據,善于算帳,才能做到成竹在胸,避免決策失誤。周恩來親自編制第二個五年計劃,親自過問每一個數字,反復平衡敲定,嘔盡心血思考,給我們留下永恒的記憶。18
其四,周恩來科學地提出政府決策必須堅持以民主作風為基礎。他強調國家決策十分復雜,涉及到方方面面,必須認真征求、聽取各方面、各種各樣的意見,注意發揚民主作風。既要提倡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組織大家積極參加討論,啟發大家坦誠相待,各抒己見,又要提倡對重要問題敢于批評、勇于爭論,進行交鋒和辯論;既要從大局著眼,充分考慮整體的利益,又要做到上下溝通,充分照顧到各方面的實際情況。要以瞻前顧后、深思熟慮、反復論證的審慎精神,研究和制定國家大政方針。周恩來自己就是一個善于聽取群眾意見的典范。修建人民大會堂的設計方案就是他鼓勵專家、學派、流派之間互相交流、取長補短、縱橫比較、兼收并蓄的杰作。
特色之五:樹立政府形象的自律性
新中國的人民政府與一切舊的官僚政府在原則上根本相反,是“代表各階層人民利益、聯系廣大人民而僅僅壓迫反動派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19周恩來提出新中國政府必須是廉潔、精干的政府,必須以新作風、新面貌、新形象出現在全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面前。作為國家總理,他不僅嚴于律己,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人民執政,做人民公仆,成為舉世公認的“對中國利益最關懷的代表者”。同時,也嚴肅地要求政府機構和政府工作人員必須嚴格自律,以良好的言行作風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第一,要求政府機構必須堅持集體領導原則,一切國家重大問題都必須經過集體討論才能作出決定。集體決定的主要形式,就是通過會議溝通情況,協商問題,集中大家的經驗和智慧,做出正確、全面的決策。
第二,要求政府機構必須堅持分工負責制度,充分發揮每一個國家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特別提倡國家工作人員要有創造性,不能像舊官僚那樣做“循吏”,墨守陳規,不用腦子。努力做到事得其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千方百計提高行政效率。
第三,要求政府機構必須堅持以法治國,建立起各種規章制度,使國家工作人員辦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時,成立專門監督機構,對國家工作人員進行監督、監察,教育他們奉公守法,廉潔從政。對于違紀違法者、失職者、給人民的利益和政府決策的執行造成嚴重損害者,必須嚴肅處理,決不姑息。
第四,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必須堅決克服官僚主義,密切聯系人民群眾。既不能成為干部“老爺”,也不能成為干部“少爺”。既要經常深入實際、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了解群眾的疾苦和要求;也要高度重視人民來信、來訪工作,歡迎人民群眾監督政府,批評政府失誤,保證人民的民主權利。通過深入群眾和處理人民來信、來訪,認真體察民情,為民排憂解難,落實黨和政府的政策,盡人民公仆之責。
第五,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必須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作風。國內外一切活動和建設都要提倡儉樸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招待外賓也要堅持節約方針,提倡用國貨,切忌奢侈華麗,講排場,擺闊氣。
第六,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必須注重行政道德修養,強化公仆意識。真正懂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決不是一句空空洞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要廣泛接受各方面監督,保持清正廉潔,杜絕腐敗現象。領導干部更要廉政勤政,克己奉公,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過好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生活關,永做人民勤務員,甘為人民孺子牛。
第七,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必須說真話,鼓真勁,做實事,言行一致,講求實效。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時時小心、謹慎、務實,處處識大體、顧全局。要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敢于堅持真理,勇于糾正失誤,善于求同存異。
第八,要求政府工作人員必須文風嚴謹,努力做到:思想原則表達全面;概念表達具體、明確;文字力求準確,講究分寸;用語通俗易懂,大眾化;文件格式合乎規范;寫報告言簡意賅,短小精悍等等。
總之,周恩來的政府管理思想融客觀性、開明性、和諧性、科學性、自律性于一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運用這一卓越思想,周恩來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空前精干、廉潔、高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政府,并成為舉世盛贊的好總理。
周恩來能提出如此卓越的政府管理思想決非偶然。簡而析之,一是因為他深知政府的活動不是孤立的,是在與周圍諸環境因素的廣泛聯系中存在的。它既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展開,又受到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傳統以及國際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誕生在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下、有著特殊的國情條件、既不同于中國歷史上以往各類政權、又不同于歐美資產階級行政機構、也不同于前蘇聯社會主義聯邦的人民政府。因此,對于這個政府的管理,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走中國人自己的政府管理道路,建立中國人自己的政府管理模式;二是因為他對黨、對人民、對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高度負責精神。用黨性鑄造自己的血肉,把黨的宗旨作為自己的靈魂,全心全意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是因為他有超人的聰明才智。學識淵博,修養深厚。認識問題高瞻遠矚,考慮問題周到細致。既能博采眾長,又能獨樹一幟;四是因為他有杰出的管理能力,多謀善斷,運籌自如。既具有創新勇氣,又具有實干精神;既能準確地把握事物的本質,又能自如地應付復雜的局面;五是因為他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善于把自己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積累的經驗,溶入新中國的政府管理工作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政府管理思想、方法和風格。一句話,周恩來的政府管理思想,是他用心血凝成的一份非常珍貴的歷史遺產,不斷地深入學習和研究,對于我們今天建設和管理正率領著中國人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并把這一偉大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各級人民政府,促進整個政府管理工作的現代化、科學化,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沈陽體育學院)
注 釋:
①、⑩《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第142頁、第174頁。
②、⑤、15《周恩來組建與管理政府實錄》第9頁、第29—31頁、第337頁。
③、④、⑥、⑦、⑧、11、12、13、14、17、19《周恩來選集》下卷,第47頁、第4頁、第27頁、第28頁、第168頁、第208頁、第207頁、第391頁、第392頁、第208頁、第38頁。
⑨《風雨四十年》第二部,第50頁。
16《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第729頁。
18《懷念周恩來》第43—44頁。
《周恩來百周年紀念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