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
2018年05月16日11:49 來源:人民網
周恩來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始終處于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中樞,長期組織領導中國人民的政治、軍事、統戰、外交、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復雜斗爭。同時,他一直熟練地運用新聞手段,精心地策劃黨和國家的新聞工作,發揮了歷史性的重大作用。
周恩來生前雖然未能對新聞事業作專門的論述,但在長年領導黨和國家的新聞工作中,在撰寫以及審閱修改重慶《新華日報》、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單位眾多稿件的過程中,對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有過許多精辟的論述。
共產黨的目標,也就是黨的報刊的使命
1924年2月1日,周恩來主持的中共旅歐組織和旅歐共青團合辦的機關刊物《赤光》創刊。創刊號上發表的《赤光的宣言》指出:“我們所認定的唯一目標便是:反軍閥政府的國民聯合、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我們是要以科學的方法,綜合而條理出各種事實來證明我們的主張無誤。本此,便是我們改理論的《少年》為實際的《赤光》的始意,同時也就是《赤光》的新使命了。”①
周恩來在革命初期,就把黨的目標同黨的報刊的使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這同毛澤東1925年于《<政治周報>發刊理由》中所說:辦報為了革命,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中國人民的幸福,是同樣的道理。
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武漢創刊,不久就遷到重慶出版。這是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期間,在國民黨統治中心公開出版發行的共產黨大型機關報。1月9日,周恩來為《新華日報》創刊題詞:“堅持長期抗戰,爭取最后勝利。”這是抗戰時期黨的奮斗目標,也是黨的報刊的神圣使命。
其后不久,周恩來約見在國民黨統治區創辦的黨的機關刊物《群眾》的副主編許滌新等人,指出:“《群眾》的編輯方針,同《新華日報》毫無二致,差別是在于《群眾》是黨刊,是理論性的刊物,它要更多地從馬克思列寧主義出發,要更多地從理論的角度出發,幫助廣大讀者理解抗日戰爭的正義性,理解抗日戰爭勝利的必然性。同時,還要從理論的角度出發,去批判當時一切不利于抗戰以至破壞抗戰的各種反動謬論。”②
這同恩格斯1847年9月26日的主張是一脈相承的。恩格斯認為黨的報刊的任務“首先是組織討論,論證、闡發和捍衛黨的要求,駁斥和推翻敵對黨提出的各種要求和論斷。”
周恩來始終把新聞事業,看做是黨達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目標,實現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一種重要輿論手段和有力思想武器。這正是毛澤東新聞思想的真諦所在。
黨的報刊要敢于和善于說出真理,敢于和善于進行斗爭
1939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兩周年時,中共中央發表時局宣言,明確提出“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口號。周恩來要求重慶《新華日報》社的同志,堅決執行黨中央提出的這三大政治斗爭口號,敢于說出真理,善于說出真理;敢于對敵進行斗爭,善于對敵進行斗爭,使得《新華日報》真正成為人民的喉舌和號角,同堅持在敵后抗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一樣,也能起黨的一個方面軍的作用。③
1941年1月,國民黨反動派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幾千英勇抗日的新四軍戰士被殺被俘。中共中央面對嚴重形勢,仍然以抗日的大局為重,堅持以斗爭求團結的政策,軍事上嚴守自衛,政治上堅決反擊。
在重慶,周恩來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嚴重抗議,嚴詞痛斥他們“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④同時,周恩來指示《新華日報》堅決拒絕刊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反動“通令”和“發言人談話”,準備刊載關于皖南事變真相的報道和抗議國民黨制造皖南事變的社論。為了同國民黨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周恩來同《新華日報》社同志商定,馬上排兩種不同版面的報紙。1月17日深夜,國民黨新聞檢查所所長看到了幾份沒有揭露皖南事變真相的《新華日報》。在這同時,《新華日報》社正在加緊排印登有周恩來抗議題詞的報紙。次日黎明前,就把印好的報紙包在鋪蓋卷里,裝在籮筐里從后山偷運進城,搶在各大報發出之前,送到廣大讀者手中。⑤
沖破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刊登在《新華日報》上的周恩來的題詞有:一條是“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另一條是“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這兩條充滿悲憤的題詞,轟動了重慶和國民黨統治區。
周恩來關于黨的報刊要敢于和善于說出真理,敢于和善于進行斗爭的論述,雖然是對當年重慶《新華日報》說的,但其基本精神適用于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職責,就是要通過連續的新聞報道,宣傳馬克思主義真理和客觀事物的規律性,引導人民群眾認識真理自求解放。
面對“左”傾盛行,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復雜情況,周恩來在指導新聞工作時,盡可能地貫徹上述精神,發揮了難能可貴的作用。
1960年3月24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上,贊同鄧小平對報刊把毛澤東思想宣傳庸俗化的批評。鄧小平提出,一定要使我們的報刊宣傳不要把馬列主義這幾個字丟掉了,最近的偏向就是只講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說,這就不正確了。鄧小平說,這就不利。始終在國際上拿出馬列主義的旗幟,這樣作戰才有利,否則庸俗化了。周恩來說,一個是對立起來了,還有一個庸俗起來了,什么都說成毛澤東思想。劉少奇說,不能把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搞成兩個東西。彭真提出有些文章對毛澤東的領導和集體的關系處理得不恰當。毛澤東說,寫給中央的報告寫成“主席并中央”就不像樣子了。⑥
1966年11月9日,周恩來主持討論修改《人民日報》社論稿《再論抓革命、促生產》。周恩來反復強調生產建設不能中斷停滯,批駁只強調“抓革命”而根本不講生產建設的論調。社論按周恩來意見定稿、見報。⑦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20多年間,周恩來在精心指導新華社、《人民日報》社撰寫眾多國際新聞、評論的過程中,貫徹敢于和善于說出真理、敢于和善于進行斗爭精神,更是得心應手,成績卓著。
要明確認識:新華社、《新華日報》等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1942年春天開始,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一次整風運動。同時,延安《解放日報》進行改版。3月14日,毛澤東在給重慶周恩來的電報中說,“關于改進《解放日報》已有討論,使之增強黨性與反映群眾。《新華日報》亦宜有所改進。”⑧
《新華日報》的整風、改版,在周恩來領導下進行,成效顯著。⑨
關于周恩來領導《新華日報》的指導思想,長期在重慶《新華日報》工作、擔任該報最后一任總編輯的熊復認為:第一是“堅持黨報的黨性原則,按照他的話來說,《新華日報》是‘黨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前鋒’”。這就是說,《新華日報》是黨的報紙,也是人民的報紙。《新華日報》負有宣傳黨的主張和團結教育人民這樣的雙重任務,這兩者是一致的。⑩
熊復認為,周恩來領導《新華日報》的第二個指導思想,就是堅持黨報必須成為黨的得心應手的思想斗爭武器。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國民黨的政策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而我們黨的政策是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這兩種政策針鋒相對,反映在思想戰線上的斗爭也是針鋒相對的。我們黨在國民黨統治區除了思想武器沒有別的武器,而《新華日報》就是黨所掌握的足以擔負一個方面軍任務的最銳利的武器。說《新華日報》是像八路軍、新四軍一樣的一個方面軍,這個話毛澤東說過,周恩來也說過,就是指此而言的。11
周恩來對于《新華日報》的指導思想,雖是當時歷史條件的產物,但其基本點,堅持黨性原則、堅持喉舌性質等等,具有普遍意義。
1949年春,北平解放后不久,九三學社發表對時局的宣言,擁護中共主張,反對國民黨繼續打內戰。但新華社北平分社沒有報道,周恩來對此很生氣。他在4月間諄諄告誡新華社領導人:新華社是黨的通訊社(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是國家的通訊社),同時也是人民的通訊社。新華社的所有編輯、記者,都要明確認識新華社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這個根本性質。無論作報道或寫評論,都要記住新華社這個身份,要照顧各個方面,當前特別要照顧你們不熟悉的但在國內政治生活中地位越來越重要的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你們的報道要充分體現黨的統一戰線政策,要充分尊重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12
當新聞工作中出現違反黨性原則、違背中央精神的嚴重情況時,周恩來總是及時指出,加以糾正。1959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在一版頭條位置發表了1月到10月全國工業生產情況的材料,其中報道這10個月工業生產總值比1958年同期增長48.9%。遭到周恩來總理的批評。他指出,中央早有規定,凡全國性的數字,一定要經過中央的批準才能發表。另外,這是國家統計局的初步統計,沒有核實,只供中央領導同志參考,一般不能公開發布。中央早有打算,對今年各種產品的產量和總產值,不能滿打滿算,要留有余地。上述報道,嚴重違反了中央的規定。周恩來強調,《人民日報》社和新華社要嚴格按中央的決定和精神辦事,不能自作主張。13
1966年9月21日,周恩來在同紅衛兵代表談話中,針對黑龍江的報紙、電臺一度被紅衛兵組織接管的情況,指出:報紙、新華社、電視臺、廣播是專政的宣傳工具,不容許任何團體去占領,只能掌握在黨的手里。14
“一方面要站穩立場,另方面也要活潑巧妙”;不同情況下辦報應有不同要求
1940年 9月 14日、15日,周恩來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會,聽取《新華日報》總編輯吳克堅關于報紙工作的匯報,周恩來在發言中肯定報紙工作有進步,缺點是沒有充分發揮黨的宣傳鼓動工具的作用,把握政策不穩,有些內容沒有站穩黨的立場。提出《新華日報》一方面要站穩立場,另方面也要活潑、巧妙,不能呆板。15
周恩來在指導文化界抗日統一戰線性質的報紙以及港澳地區的進步報紙時,針對特殊情況,提出一些不同要求。1938年4月下旬,周恩來同《救亡日報》負責人夏衍談辦報方針,指出辦報要學習鄒韜奮辦《生活》周刊的作風,通俗易懂,精辟動人,講人民大眾想講的,講國民黨不肯講的,講《新華日報》不便講的。16
1958年11月30日,周恩來同中共港澳工委秘書長祁峰談到辦報問題時指出,要站穩愛國立場,堅持黨的方針,但要靈活,否則辦不好。可以采用一些外電,《大公報》、《文匯報》如果都用新華社電稿,是很難與別的港報競爭的。報紙的副刊要有思想性。香港新聞版不僅要報道對敵斗爭的內容,還應增加一些群眾生活的內容,不要脫離中間群眾。寫評論也要適合當地群眾的水平,《人民日報》社論在香港不一定都登載。17
新聞要“尊重事實,實事求是”;新聞典型應該選擇而不能塑造
新華社于1965年2月19日發聯合國休會消息,其中提到“聯合國部隊”。周總理要新華社查清楚此事是否準確。并且指出,無產階級新聞同資產階級新聞的區別,就在于尊重事實,實事求是。18 1968年9月27日,周恩來又說,資產階級報紙是靠造謠吃飯的。但是,嚴肅的資產階級報紙,也是比較講究事實的。我們無產階級的報紙,更應該如此。19
新聞要“尊重事實,實事求是。”這是周恩來對于馬克思主義新聞真實觀的重要論述。無產階級新聞事業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必須尊重事實,而不能向壁虛構。無產階級新聞事業,還要一般通過連續報道,透過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找出客觀規律,做到實事求是。這樣唯物辯證的報道,才能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和改造世界。資產階級新聞學一般也主張“要翔實報道”,但是由于受到形而上學的影響,以及階級立場的局限,資產階級的新聞報道,從總體上、本質上來看,不可能真正做到尊重事實。資產階級新聞學根本不提新聞要實事求是。所以,周恩來把是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看做是無產階級新聞同資產階級新聞的區別所在。
我國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的新聞報道,總的說來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但是由于政治的、思想的、作風的多種原因,也曾出現過嚴重違背新聞真實性原則,虛假作風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周恩來多次進行嚴肅的批評和耐心的教育,對馬克思主義新聞真實觀作進一步闡述。
1958年下半年,周恩來在審閱新聞紀錄片《祖國頌》時指出:“新聞紀錄片要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反映客觀現實的情況。這樣,對人民才能起宣傳教育作用。紀錄片要真實地反映時代的歷史的特色,不能脫離歷史,弄虛作假,不能用虛假的東西欺騙群眾。新聞片要真實、自然。”他強調:“新聞影片應該從生活中選擇典型的東西,而不能去塑造。”20
1963年5月 24日,周恩來對《人民日報》23日刊登的歡迎劉少奇主席和陳毅副總理回京的照片,提出批評。嚴肅指出,這張照片把一些人頭剪下來搬來搬去,任意移動位置,這是弄虛作假,是“客里空”作風。同年5月30日,他在接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和八一電影制片廠的9位獲獎攝影師時說,紀錄片一定要完全真實,如果有幾個鏡頭與事實不符,會使人連其他材料也不相信。21
周恩來關于新聞典型應該選擇而不能塑造的論點,不僅適用于新聞紀錄片、新聞攝影,而且是整個新聞工作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
馬克思主義新聞真實觀,決定了新聞典型必須是新近發生的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因此,新聞典型只能從現實生活中去選擇,而不能采用藝術典型的手法去塑造。否則,就是在“用虛假的東西欺騙群眾”。
典型報道,在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新聞報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黨一貫主張,要在報紙、廣播、電視上表揚典型的好人好事,揭發典型的壞人壞事,以“發揚正氣,壓倒邪氣。”70多年來,我們在典型報道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同時也有不少嚴重的教訓。成敗、得失,關鍵在于是否真實,是否實事求是,是否堅持新聞典型應該選擇而不能塑造的原則。
中國社會主義新聞事業,在做好公開報道的同時,還承擔著向中央提供內部情況的任務。新聞界要完成這些任務,基礎是對國內外的實際情況做好調查研究。周恩來對提供情況和調研工作提出過許多重要意見。
1962年2月26日,周恩來在新華社一份情況反映的批示中提出“以后提供情況,一定要提供兩面的東西,不要只提一面。領導上要什么就是什么,不全面反映情況是不好的。”22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資產階級派性的干擾,如實反映情況遇到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周恩來1969年8月3日、6日,在接見新華總社和貴州分社記者時語重心長地指出:在聽取不同觀點的雙方意見的同時,還要聽聽第三者的意見;要如實地向中央反映情況,讓我們來判斷。反映情況時,對事實一定要核實清楚。我們這樣信任你們,你們一定要把事實告訴我們。23
周恩來對新華社向中央提供情況問題的上述兩次談話,雖然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說的,但提出的要求、原則,具有普遍意義。
周恩來認為,新華社在一個國家、一個地方應放上二、三個記者,做政治、經濟的調研報道工作。要注意觀察動向,研究經濟問題,不能只注意政治。當然政治指導經濟。但是,經濟是政治的基礎,不研究經濟問題不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看制度,看政策。他囑咐新華社要好好研究香港的經濟、政治、文化情況,因為香港的情況反映世界的動態。24
關于調查研究的基本態度問題,周恩來在1965年7月10日曾經指出:應該具有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尊重客觀事實,服從真理,把自己置于客觀地位,不要受任何框框的限制。考慮問題要一分為二,有了一個看法以后,也可以從反面去考慮。25這些話同樣適用于新聞工作。
《參考消息》大量刊登西方的消息和評論,使于部群眾“有所比較”,“辨別是非”
在社會主義中國,有一張被毛澤東譽為“天下獨一無二的報紙”——《參考消息》。它大量刊登國外、海外,主要是西方新聞機構的消息和評論,連罵我們的言論也登。這家報紙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歡迎,發行量多年來居全國報紙的首位。《參考消息》原來只供領導參考。后來擴大發行,提高了我們干部群眾在政治上的免疫力,產生廣泛而深遠的效果。這同毛澤東主席的大力倡導,周恩來總理的精心指導,密切相關。
1971年10月27日,周恩來在會見美國友好人士謝偉思和夫人時指出,我們發行這些報刊可以教育我們的人民,使他們辨別是非,所以說思想是沒有國界的。不使人們進行各種思想的比較,怎么能夠認識正確的主張、正確的意見?總是封鎖,不是辦法。26
在這前后,周恩來同外賓的談話中,多次提到:我們出了一張《參考消息》,發行幾百萬份,介紹外國通訊社的消息和外國報紙的議論。不更改一個字,也不加評論。使我們的干部和群眾增加國際知識,培養其判斷能力。就是說,不要把外來的思想,或者是西方的輿論,使我們的干部和人民不知道。這樣,他們就不能辨別是非好壞了。
周恩來還認為:《參考消息》的標題要純客觀,不要有任何傾向性,讓我們的干部和人民自己去判斷;《參考消息》不能報喜不報憂,不能光登對中國好的反應,也要選登反面的東西,罵我們的東西,使大家有所比較,否則不能起廣泛的教育作用。
對外宣傳要有的放矢,區別對待;既不喪失原則,又不強加于人
1957年,周恩來為中國福利會出版的大型綜合性期刊《中國建設》創刊5周年題詞:“繼續作好同各國人民增進了解和友誼的工作。” 1967年,周恩來在對《中國建設》工作人員談話中指出:要有的放矢,區別對待。調子不要太高,要爭取廣大中間讀者。
周恩來關于對外宣傳的論述還有:
我們的新聞要注意對象,按對象發稿較好。(1964年3月23日)
對外宣傳把對國內的,硬搬來對國外,不動腦筋,不管對象,人家需要什么不管,只管我們自己。應該研究一下,對外既不喪失原則,又要講效果,有不同的特點。(1967年6月)
宣傳工作要有針對性。像“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講容易講,但也要看對象和需要,不要亂宣傳。(1970年8月)
1970年8月7日晚,在談到宣傳成績時,周恩來說: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在這方面的報道,要注意留有余地,有了十分成績,只講五分就可以了,不要講十分。內部可以講實況,對外報道要收藏一些,要謙虛。27
周恩來認為,當前形勢發展很快,很復雜,對外宣傳的提法要謹慎、要統一。(1972年7月10日)
報刊、通訊社是黨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工具
周恩來在運用新聞手段,反映和促進黨的革命統一戰線工作方面,稱得上是得心應手。重慶《新華日報》時期,就是這樣。
熊復認為:周恩來領導《新華日報》的“第三個指導思想,就是堅持黨報必須是黨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工具。”要我們“注意團結多數,團結的人總是越多越好,《新華日報》要成為統一戰線活動的積極參加者,它的版面要成為所有友軍的講壇,即是張申府所說的所有反法西斯的人講話的地方。”28當時,《新華日報》同重慶各界人士有廣泛而深入的聯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周恩來通過新聞活動,促進國內國際統一戰線方面,又有許多建樹和論述。1950年12月,周恩來約齊燕銘、徐冰、吳冷西談話,囑齊、徐幫助新華社熟悉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情況,并訂出名單排列的先后次序。還指出,這是一門學問,是處理中共同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的關系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政治問題。新華社領導人和編輯、記者都要掌握這門學問。29
周恩來經常提醒新聞界,要重視小國,尊重外國朋友,反對大國沙文主義。
1970年5月5日,他說:“在印度支那問題上不要喧賓奪主,今天《人民日報》二版標題:周總理陪同西哈努克親王觀看《紅色娘子軍》,不妥,應標為:西哈努克親王在周總理陪同下觀看《紅色娘子軍》。”并指示,“明天報紙,柬埔寨民族團結政府成立的聲明,要放在上邊,我國承認的聲明放下邊。先是他們,后是我們。”30
周恩來針對有關報道的缺陷指出:外事報道要多寫客人少寫主人的名字。新華社編發外國給我國的賀電時,導語中應該把外國人放在前面。原來外事消息中,常用我領導人“接見”某外賓。1970年6月18日見報的周恩來總理會見阮氏萍一稿,原來寫的也是“接見”,周總理說,“接見”這個詞太封建,同意改用“會見”。
新聞報道要準確、鮮明、生動,要讓群眾看得懂
這是1958年7月中旬,周恩來在上海參觀視察中提出的。他還說,報紙不單是文字,也要有圖片,報紙沒有圖片就不生動。31周恩來關于新聞文風的論述還有:
要用事實服人,以理取勝。1952年5月18日,周恩來囑秘書楊剛傳達下列指示:今后不論寫新聞還是評論,都要盡量避免刺激性的語句,如“匪徒”、“血腥事件”、“滔天罪行”等等。要盡量用事實去說服人,闡述我方意見,揭露對方伎倆,以理取勝。火氣太大,外國報紙和讀者很難接受。
新聞要準確。1970年12月22日,周恩來說,新聞界要傳播準確的消息。如果傳播不準確的或錯的消息,在全世界要產生不好的影響。
要短,要生動,要引人入勝。1961年11月22日,周恩來說,我們宣傳的弱點是硬邦邦,有骨肉的生動的東西太少。1970年3月4日,周恩來在全國棉花會議上指出:《人民日報》同志,你們寫稿長,我們實在怕,今天寫得短,我贊成。寫東西要引人入勝。典型寫得太短,也不行。
新聞單位要加強協作。1968年9月26日,周恩來就新聞攝影工作指示說: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要注意協作,互相通氣,不要搞資產階級的東西,不要搶新聞32。
周恩來1970年8月1日,對新華社有關人員說:西方記者寫的東西就很活潑,你們可以學習一下。33
要當好記者,就要于一行,學一行,精一行
1957年5月21日,周恩來在同新華社記者徐熊和外交部亞洲司一負責人談話,指出:要當好記者,就要干一行,學一行,精一行。外事記者必須透徹通曉時勢;要采訪什么學什么,遇到復雜問題要經常與行家切磋琢磨;搞時事采訪也是做外交工作,要懂得外交工作的藝術,并且為外交工作做出貢獻。34
4天以后,周恩來同部分外事記者談話中,又指出:記者寫的報道要合乎邏輯,對所看到的現象,應該有所選擇。作為記者遇事要保持冷靜頭腦,只有這樣,才能深刻而透徹地觀察和分析宣傳的時機是否適當,宣傳的分寸是否恰到好處,從而使外事報道更有利地服務于當前的政治斗爭。記者既不能縮手縮腳,也不能自以為是,既要大膽負責,獨立思考,又要多向別人請教,特別是遇到重要的政策性問題、外交問題,應向有關方面請示,這樣可以避免發生自己難以發現的錯誤。35
周恩來的上述兩段話,雖然是對外事記者說的,但是闡明了記者工作的某些普遍規律,適用于所有記者、編輯。
周恩來關于新聞工作的論述相當豐富,也有條理,是一筆珍貴的歷史財富。周恩來的新聞論述,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新聞理論一脈相承,是毛澤東新聞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
(作者單位:新華通訊社)
注 釋:
①1516《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第65頁、第477—478頁、第 420頁。
②《周恩來傳》上,第511頁。
③《新華日報的回憶》第8、9頁。
④《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第174頁。
⑤《周恩來年譜》1898—1949(修訂本),第98頁;《新華日報的回憶》第14—15頁。
⑥、13、17、18、21、22、25、34、35《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第296頁、第297頁、第269頁、第192—193頁、第712頁、第557頁、第 457頁、第 743頁、第44頁、第46頁。
⑦、14、19、23、24、26、27、32、33《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下卷,第88頁、第 66—67頁、第 260頁、第313頁、第 339頁、第491—492頁、第384頁、第260頁、第383頁。
⑧《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第93頁。
⑨《<新華日報>的改版與整風》(《熊復文集》第五卷,第255——266頁)。
⑩、11、28《熊復文集》第5卷,第519頁、第520頁、第520一521頁。
12吳冷西:《嚴師的教誨——回憶周總理片斷》(《新華社回憶錄》二,第39、40頁)。
20《蔣齊生新聞攝影理論及其它》第14頁。
29《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第101頁。
30 崔奇:《憶周總理對人民日報國際宣傳的關懷和指導》(《人民日報回憶錄》第23—24頁)。
31《新華社文件資料選編》第4輯,第237頁、第239頁。
《周恩來百周年紀念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