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網站地圖
領袖人物紀念館>>周恩來紀念網

周恩來:中共開創人民戰爭的先驅

劉焱

2018年05月15日14:59    來源:人民網

  周恩來是中共最早從事軍事工作的杰出軍事家,他最早懂得武裝斗爭和革命軍隊的極端重要性,人們對此已有共識。但周恩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對人民戰爭和戰略戰術方面的重大貢獻,在國內外有關研究著作和教科書中,還很少提及,這是一個應該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根據大量史料,筆者認為:周恩來是中共開創人民戰爭的先驅;是我軍戰略戰術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周恩來:中共開創人民戰爭的先驅

  (一)大革命時期對人民戰爭進行開創性探索

  1924年大革命開始后,周恩來奉調從歐洲回到當時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大本營廣州,先后擔任中共兩廣區委員長、區委常委兼軍事部長。并先后擔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和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等職務。在參與領導兩次東征、平定商團和楊、劉叛亂的戰爭中,就開始對人民戰爭進行了開創性探索,初步萌發人民戰爭思想。

  周恩來認為,革命戰爭是人民群眾求解放的戰爭,必須依靠群眾,動員和組織群眾進行戰爭。這正是人民戰爭思想的核心。他明確指出:在階級社會,統治階級為奴役被統治階級,必然會使用武力。而被統治階級“受了過甚的壓迫,也必然會覺悟起來用武力去反抗壓迫者。”①因此,反抗壓迫者的革命戰爭,必然會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也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取得勝利。

  周恩來深信:戰爭的實力存在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1924年10月,他在一次群眾大會上明確指出:“我們不要以為反革命派的勢力極大,反革命派的氣焰日張。我們只要下我們團結的決心,我們有工人可以武裝,有農民可以自衛,有士兵可以做先驅,有學生可以做宣傳,有商人可以做后盾,我們的實力便在此處。”因此,他認為要戰勝敵人,“必須團結起全中國的革命民眾,向反革命派進攻。”②這明確反映他依靠人民,進行戰爭的思想。周恩來深信:必須武裝民眾,把軍隊和群眾的武裝斗爭結合起來,是奪取勝利的保證。1926年他分析廣東的革命形勢時指出:“民眾武裝在廣東已成為自然必不可少的組織”,“農民自衛軍,工人自衛隊的組織,亦為勢所必需。”③打倒敵人“唯一的方法就是工農兵大聯合起來!”他強調兩次東征和平定商團及楊、劉叛亂,“亦是廣州工農與革命軍聯合勢力”。他還明確指出:“工人是國民革命的領袖”。④“工農群眾為國民革命的中堅”,是“唯一可恃之革命力量”。⑤他號召工農兵聯合起來。

  正是在上述人民戰爭思想的指導下,周恩來領導中共廣東各級組織和革命軍政治部大力發動工農群眾支援革命戰爭。廣東許多縣市都建立了工會、農會和青年、婦女組織。他還主持東江行政會議,專門通過了《組織人民自衛軍案》,并派遣共產黨員和黃埔軍校畢業學員,幫助一些縣市建立和訓練工人武裝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到1926年初,僅東江各縣農會會員即發展到60多萬人。⑥全省農民自衛軍達3萬多人,潮、梅各縣都有一個用快槍裝備起來的農軍模范隊,工人武裝糾察隊也有了很大發展。⑦在戰爭中,許多有組織的群眾,爭先恐后為革命軍運送物資、看護傷員、偵察敵情。周恩來并指令革命軍政治部,用收繳的敵人槍支武裝工農。他還多次親臨前線,指揮工農武裝配合革命軍作戰。一些工農武裝“爭為先導”、“荷槍殺賊”,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東征中僅塘湖農軍即“截繳槍械千余支之多”。⑧特別是北伐戰爭開始后,為發動群眾,配合北伐進軍,周恩來參與領導了上海80萬工人大罷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譜寫了人民戰爭燦爛的新篇章!

  朱德同志在談到大革命時期周恩來等人在軍事上的貢獻后指出:“我們黨從那個時候起,……就開始注意到了武力和人民相結合、革命的武裝斗爭和群眾斗爭相結合……才有了北伐戰爭的迅猛發展和巨大勝利。”⑨肯定了周恩來等在大革命時期對人民戰爭的開創性貢獻。

  (二)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實行革命武力與民眾相結合;正規軍、游擊隊與民兵相結合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是中央主要軍事負責人之一,他與毛澤東、朱德等一起,在指揮戰爭中進一步發展了人民戰爭思想。

  周恩來從紅軍的性質和宗旨深刻闡明了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必須實行人民戰爭。他指出:“紅軍本身是一種階級的集聚力量”⑩,這就決定和要求紅軍要與工農群眾打成一片,一定要動員最廣泛的群眾,要依靠群眾,實行人民戰爭。否則,就“失去了紅軍的階級基礎”11。周恩來所明確規定的紅軍三大基本任務,第一條就強調要“發動群眾斗爭,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如群眾尚未組成工農會測更應幫助群眾建立自己的群眾組織。”他要求紅軍每到一個地區,都應與工農會密切聯系,“在政治上,在宣傳上,在斗爭上,都要與工農會協議共同去做”。12周恩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結合戰爭實踐經驗,更深刻地認識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從而更加堅定地樹立了革命戰爭必須依靠群眾,動員和組織群眾參加的人民戰爭思想,并進一步深刻地闡明這個道理。他強調:“以紅軍為中心的戰斗力量來開始進行的國內戰爭,應建在廣大的群眾基礎之上。”13紅軍“應該向著群眾有發展斗爭可能的地方,去扶助其發展”;“有了廣大群眾在紅軍的周圍,紅軍的一切困難及本身發展便將較順利地得以解決。”14

  十年內戰時期,周恩來一直十分重視武裝工農,堅持把軍隊和群眾的斗爭結合起來。1928年他在中共“六大”所作的《軍事報告》中,特別強調武裝工農的重要性。指出:大革命時期軍事工作的一個重要教訓就是“沒有盡力發展工人糾察隊,沒有將鄉村中的農軍發動起來,來做奪取鄉村政權的力量。”15 1929年,周恩來在為中央起草或審定的指示信中,又強調要對農民武裝極力加以擴大,明確規定“實行游擊戰爭,武裝農民,并擴大本身組織”,是紅軍三大基本任務之一。他要求紅軍所到之處,要“從群眾日常生活斗爭引導到政治斗爭以至武裝斗爭。這種斗爭才是群眾本身所需要的,才不是單純軍事力量的發動……”16。

  1930年,周恩來在領導全黨的武裝斗爭中,人民戰爭思想又有了重要的發展。9月30日,他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的報告中,總結紅軍斗爭經驗,明確提出:要把正規紅軍與地方游擊隊和赤衛隊的武裝斗爭結合起來。在“紅軍的周圍,應該圍繞著廣大的游擊隊、赤衛隊,要在廣大游擊隊赤衛隊的基礎上,建立紅軍廣泛的補充軍。”17他嚴肅批判不重視武裝群眾,以及好槍不給地方,壞槍送農民的錯誤思想傾向,嚴肅指出:“須知紅軍與工農的武裝力量是相成的而不是相消的。”他要求紅軍要“派人去擔任農軍的訓練”18,強調“凡紅軍一切行動務要避免單純的軍事行動,要與群眾斗爭取得密切聯系。”19這些論述表明周恩來的人民戰爭思想,在戰爭實踐中認識已日益深化。因而,到抗日戰爭時期,他反復強調要“開放民運”,實行“全民抗戰”。號召“宣傳民眾,發動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指出:“只有全民眾起來抗戰,抗戰才能持久……才能最后戰勝敵人。”20“要組織他們在武裝訓練之中,引導其參加人民自衛隊、游擊隊、義勇軍,并吸引到部隊中來。”21把軍隊和群眾的抗日武裝斗爭緊密結合起來,用發動全民抗戰的人民戰爭,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

  (三)首倡并領導開辟第二戰場,充分發揮人民戰爭威力。

  抗戰勝利后,蔣介石于1946年發動全面內戰。周恩來返回延安后,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解放戰爭,并繼續領導國統區的工作。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書記,就在蔣管區領導各級地下黨組織,利用各種方式,廣泛宣傳黨的各項政策和主張,團結各階層群眾和各民主黨派,并大力做爭取國民黨開明人士和地方實力派的工作。1947年2月1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分析國統區人民民主運動時指出:這是“第二戰場”。這是黨中央領導人首次把蔣管區人民反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斗爭,提高到與敵我兩軍對陣的第一戰場相配合的戰略地位,得到黨中央和毛澤東贊同。為統一和加強對國統區工作的領導,4月29日成立了中央城市工作部,周恩來兼任部長。周恩來先后代中央起草了《關于在蔣管區的工作方針和斗爭策略的兩個文件》22《蔣管區斗爭要有清醒頭腦和靈活策略》23等指示,“完整地提出蔣管區工作的總方針:長期打算,積蓄力量,發動斗爭,推動高潮,配合反攻形勢,發動第二戰場,準備里應外合,爭取全國勝利。斗爭策略是:有時直進,有時迂回,有時集中,有時分散,公開與秘密,合法與非法,既區別又結合。”24

  這時,周恩來的人民戰爭思想發展到更高境界。他放眼全國,協同毛澤東指揮解放戰爭。除在更大范圍和更大規模上,動員解放區千百萬群眾、地方游擊隊和民兵武裝,積極支援、配合解放軍作戰外,還領導蔣管區地下黨,發動蔣管區千百萬學生、工人、農民等各階層人士,以學生運動作先鋒,開展大規模的抗暴、反饑餓、反內戰、反獨裁、反迫害等各種斗爭,擴大了各界人士的反蔣統一戰線,罷課、罷工、游行、示威此起彼伏,席卷全國。有的地區如廣東、海南、浙、皖、滇、桂、黔、川等地的農民,還建立游擊武裝,開展反蔣武裝斗爭。

  周恩來還十分重視分化瓦解敵人,化阻力為助力。從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開始,他就注意利用敵人內部矛盾,采取多種巧妙方式,相機做國民黨上層人士、高級將領特別是地方實力派的爭取工作。到解放戰爭時期,就顯現出長期工作的明顯效果。如原西北軍高級將領,解放戰爭時期除少數幾個外,幾乎都走上了起義或投誠的道路。解放戰爭時期,幾乎每一個重要戰役的勝利,以及在關鍵時刻一些國民黨高級將領的率部起義,都有周恩來領導的敵軍工作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貢獻。

  周恩來:我軍戰略戰術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周恩來在長期領導和指揮革命戰爭的過程中,與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軍事家一起,不斷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對奠定我軍戰略戰術思想,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周恩來戰略戰術的基本思想——革命戰爭集體經驗的結晶

  周恩來建立在人民戰爭思想基礎之上的戰略戰術原則,是在革命戰爭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是集體經驗的結晶,又具有自身某些特色,到抗日戰爭時期已比較系統,它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要點可歸納如下:

  (1)從實際出發,靈活恰當地運用各種作戰形式

  周恩來在長期指導戰爭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要取得勝利,就必須知己知彼,按照變化著的戰爭情況,靈活恰當地運用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等各種作戰形式。

  周恩來是中共較早重視游擊戰作用的領導人。大革命失敗后,黨內曾出現一種主張到處暴動的錯誤傾向,在作戰中又不問情況與強敵硬拼,周恩來在實踐中很快就發現問題,他反對不顧主客觀條件的盲目暴動、與強敵硬拚,而主張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游擊戰爭。他說:“紅軍應該是采取經常游擊的政策”;“實行游擊四向發展的策略”;“分兵游擊集中指導是不可移易的原則。”25他還指出:“游擊戰爭的主要任務,是實現農民斗爭的口號,消弱反動派的力量及建立紅軍”;“游擊戰爭的發展,應該是向農村階級矛盾與斗爭到了更激烈的地方,黨與群眾的組織有相當基礎的地方,以及給養豐富、地勢險峻的地方為最宜。”26

  在抗日戰爭中,他根據新的情況和敵我力量的新變化,強調要游擊戰與運動戰相互配合,而“以游擊戰爭為主體”;“在新階段中,我們抗戰的中心放在敵后,在敵人占領地區開展游擊戰,……

  ”27。周恩來同時指出:“游擊戰本身不能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的”,28最后戰勝日本,必須向正規戰發展。

  (2)集中優勢兵力,靈活機動,各個殲敵

  周恩來在上海黨中央工作時,就開始注意總結各地紅軍作戰經驗。1932年初,他到達中央蘇區就任蘇區中央局書記。經過一段調查研究,進一步總結紅軍作戰經驗后,他就主張實行殲滅戰的作戰方針,強調“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他說:要“在決戰方向集中優勢兵力和兵器”,“要用少數兵力放在次等方面,去抓住多數的敵軍,以便抽出多數的兵力,在主要的突擊方向,有把握地去消滅敵軍。”291932年7月下旬,周恩來到達前線紅一方面軍總部,8月初蘇區中央局決定,由周恩來與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在前線組織軍事最高會議,以周恩來為主席,直接指揮紅軍作戰。他們即按上述原則,勝利地指揮了樂安、宜黃戰役。

  (3)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配合

  十年內戰時期,周恩來一直強調游擊戰和運動戰,主張積極的運動防御,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配合,反對消極的單純防御。1933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戰爭開始時,周恩來被‘左’傾中央排擠,博古、李德強令紅軍與強敵打陣地戰,這種錯誤指揮導致了紅軍的慘重損失。1934年8月,周恩來提出從內線作戰轉到外線作戰,“堅決挺進到敵人后方去,利用敵人的空虛,大大地開展游擊運動,……創造新的蘇區,創造新的紅軍,更多的吸引敵人的部隊調回后方,求得整個戰略部署的變動。”30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可惜為時已晚,紅軍已無力打破敵人的“圍剿”,只有進行戰略轉移——長征。

  抗日戰爭初期,周恩來特別強調在正面戰場處于防御地位的國民黨軍,要內外線作戰相互配合。保衛武漢時他建議:“在戰略上我以為必須確定兩個戰線,亦即內外線夾擊敵人的方針”;“敵人進攻愈深入,我們在敵人外線活動地區將愈大。敵人如退守后方,向我游擊地區進攻,則我內線作戰部隊的活動范圍及出擊機會將愈多。”31我抗日敵后戰場的開辟也正是這一戰略思想的體現。

  (4)殲敵主力,是取得堅城先決條件

  第四次反圍剿時,周恩來親臨前線指揮。當時被“左”傾路線統治的中共中央和蘇區中央局,不顧敵我兵力懸殊的實際情況,強令紅軍攻敵重兵設防的堅城南豐。周恩來從作戰開始就反對這一錯誤部署,反復向中央電陳意見,指出攻堅城之不利,力主在運動戰中各個殲滅敵人。他在1933年1月30日給中央的電報中說:“中央累電催我們攻破城防,與我兩電所陳戰略實有出入。但我終覺消滅敵人尤其主力,是取得堅城的先決條件。敵人被消滅,城雖堅,亦無從圍我,我可大踏步地直入堅城之背后,否則徒損主力,攻堅不下正中敵人目前要求。”32之后,在中央堅持錯誤戰略,南豐城又攻不下來的情況下,周恩來和朱德從實際情況出發,毅然決定采取聲東擊西策略,改強攻為佯攻,主力迅速秘密地大踏步轉移,在運動中采取大兵團伏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的戰法,先后殲敵近三個師,俘敵萬余人,繳槍萬余支。終于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5)統一指揮與機斷專行相結合

  在軍事活動中,周恩來開始比較注意集中指揮,爾后在戰爭實踐中,日益深刻地認識到軍隊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各級指揮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要取得戰爭勝利,必須給他們機斷專行的權利,把統一指揮與機斷專行結合起來。第四次反圍剿的親身經歷,使他更深刻地認識這個道理。因此,1933年2月3日,他與朱德、王稼祥從前方致電中央局,提出:中央局應給前方“以原則上與方針上的指示”,而“具體部署似宜屬之前方。”33抗日戰爭開始,他就明確提出:“部隊的指揮要給以獨斷專行的權力,要使其能獨立作戰,分區活動,不怕留在敵人背后,不怕被敵人切斷。”34武漢保衛戰時,他還指出:“內外線部隊的機斷專行與協同動作,關系非常重大,……應賦給該戰區高級將領以廣泛組織游擊隊與發動游擊戰爭之權。”35他認為,前線指揮有機動專行之權,才能不誤戰機,從實際出發,采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克敵制勝。爾后他一直十分重視把統一指揮與機斷專行結合起來。

  (6)戰略的持久與戰役戰斗的速決

  周恩來認為,中國革命戰爭面對的是強大的敵人,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只有經過長期斗爭,才能取得勝利。因此,在戰略上我們要實行持久戰的方針,但在戰役戰斗中則要速戰速決,應“采取迅雷手段”36,出其不意,突然襲擊,干脆利落消滅敵人。

  抗日戰爭時期,周恩來最早提出了堅持持久戰的正確戰略思想。從1937年11月開始,他陸續發表《目前抗戰危機與堅持華北抗戰的任務》、《目前抗戰形勢與堅持長期的抗戰任務》、《怎樣進行持久戰》、《如何進行持久戰》等一系列文章,對為什么要進行持久戰?如何進行持久戰?提出了許多精辟見解。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發表在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發表之前。他強調指出:“只有持久抗戰,才能爭取最后勝利”37;只有全面抗戰,才能實行持久戰。而“民眾的反抗,是持久戰的最主要的條件。”38對怎樣進行持久抗戰?他作了具體回答:指出應鞏固前線、建設新軍備、建立軍事工業、發展敵占區的廣大游擊戰爭、進行廣泛的征募兵役運動、鞏固后方、加強國防機構、運用國際有利條件。39周恩來認為:持久戰不是消極避戰,而是主動打擊敵人。我們的戰略方針是持久戰與消耗戰,但持久戰不是拖而不打,消耗戰不是亂拼,而是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7)敵擊我隱,敵分我襲,敵進我伏,敵圍我散的抗日游擊戰術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和朱德總結游擊戰爭經驗,概括出有名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些游擊戰的基本原則,經過無數次戰役的檢驗,證明是正確的。抗日戰爭開始后,戰爭的環境條件有了變化,我們面對的民族敵人是掌握現代化裝備的日本侵略軍。周恩來不囿于既往的成功經驗,而是在新的條件下,總結抗戰初期我軍在華北和江南開展游擊戰的經驗,對原“十六字訣”作了重要的補充,于1939年6月 6日在重慶作《關于目前抗戰形勢及任務》的報告時,提出了又一個十六字訣:“敵擊我隱,敵分我襲,敵進我伏,敵圍我散。”40他對此作了闡述:

  敵擊我隱 即敵集中兵力找我主力決戰時,我不退走,也不暴露,而隱蔽起來,使它找不到。

  敵分我襲 敵分散開時,要襲擊他。但襲擊要做好準備,要一擊必中,短時間解決。否則敵人要集中,要增援。

  敵進我伏 敵人行進途中是最好殺傷他的時候,我可擇地埋伏,給予突然襲擊。

  敵圍我散 日軍常用幾道防線圍我們,我們不能放棄抗日根據地退走,而應采取分散開來的辦法,使敵人找不到主要目標,以減少損失。

  以上周恩來補充和發展的這些原則,對后來勝利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周恩來的戰略戰術思想,內涵十分豐富,除以上七方面外,他還高度重視瓦解敵軍工作以及情報、電訊和機要工作。在這些方面,周恩來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具有開創性的貢獻。

  (二)全面總結我軍軍事原則,豐富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解放戰爭期間,周恩來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解放戰爭。1947年8月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兼代總參謀長。他領導總參謀部先后寫出解放戰爭第一年、第二年的總結,并親自擬出了《戰爭第三年軍事計劃》。1948年9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詳細報告了第三年軍事計劃要點,極富預見地指出:“今后仍力爭在運動中消滅敵人,但攻堅戰則可能增加”;“應準備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會戰。”41不久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即相繼展開。1949年7月,他在另一次報告中總結了解放戰爭三年勝利,明確指出:“人民解放戰爭的第四年,將是我們取得全國勝利的一年。”42在此期間,他直接參與全國各戰略區一系列重大軍事行動的決策和實施,據不完全統計,他留下的報告、批示、電報達580余件,幾乎每次重大戰役都有他親自起草的指揮作戰電報,最多時一晝夜竟達22份。在解放戰爭的各個關鍵時刻,周恩來總結過去,剖析現狀,預見未來,對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意見。

  1947年12月,解放戰爭轉入戰略反攻階段。為準備奪取全國勝利,全面制定黨的行動綱領,中共中央于12月25日至28日在陜北米脂楊家溝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會前周恩來作為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代總參謀長,多次親自召開小型會議,對軍事問題作了廣泛和深刻的分析研究。他全面地系統地總結了我軍在歷次革命戰爭中的基本經驗,集中集體智慧,匯集了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同志和各戰略區指揮員在實踐中提出的大量符合實際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經過提煉和高度概括,撰寫了《軍事原則》提綱。該提綱有三部分,提出人民解放軍十條作戰原則、五條戰略指導方針和敵人可能的十條對策,內容全面、系統而深刻。

  十條作戰原則是:“一、避強就弱。先打分散之敵,孤立之敵,后打集中強大之敵。二、先面后點。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農村,后取大城市。三、殲敵為主,略地次之。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及地方為主要目標,后者是前者的結果,往往需要反復多次,才能最后保守或奪取之。四、一點兩面的包圍戰,殲滅性打擊。劣勢中的優勢,轉入全體優勢,……

  四面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五、無準備,無把握不打。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每戰都應求有準備,力求在敵我力量的對比下有勝利之把握。六、勇敢犧牲,不怕疲勞。發揚勇敢戰斗,不怕犧牲,不怕疲勞與連續作戰的作風。七、運動戰與陣地戰。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意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及城市。八、區別攻城戰的各種情況。在攻城問題上,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城市,則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之守備而又為環境所許可之據點及城市,則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之據點及城市,則等待條件成熟時,然后奪取之。九、主要補充在前線。以俘虜敵人的全部武器及大部人員補充自己,我軍人力、物力的來源主要在前線。十、間隙休整不要長,善于利用兩個戰役之間的間隙,休整與整訓部隊。休息時間一般不要過長,盡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時間。”43

  周恩來認為,以上十條,是打敗敵人的主要方法。但與此同時,要戰勝敵人還必須有正確的戰略指導方針,周恩來在《軍事原則》一文的第二部分,就總結提出五條戰略方針:“一、正規戰與游擊戰相結合,野戰軍與地方軍相呼應。正規軍與民兵相配合。二、內線與外線相配合,由內線轉到外線,由外線形成內線,再由內線轉往外線。三、奪取敵人武器,加強自己,以提高技術和戰術。四、大踏步前進、后退和機動,與發動群眾,創造戰場相結合。五、節省人力、物力及彈藥,用于殲滅敵人,解決戰斗方面。”周恩來《軍事原則》一文的第三部分還本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精神,分析預測了蔣介石可能采取的十個方面的對策。44在此,周恩來對毛澤東的軍事原則作了重要的補充和發展。

  周恩來《軍事原則》這篇光輝的著作,全面完整地總結了我軍長期作戰的經驗,集中了集體智慧,他總結歸納的十五條軍事原則,可以說集中我軍戰略戰術思想之大成,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周恩來與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思想是一致的。人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周恩來《軍事原則》提綱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十條作戰原則,與毛澤東在1947年12月25日中央工作會議上作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所提出的“十大軍事原則”45,從內容到文字,基本相同。筆者認為,他們提出的這些軍事原則,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列主義原理和老一輩革命家長期軍事斗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軍事科學和毛澤東軍事思想,在爾后的人民革命戰爭和戰略大決戰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

  周恩來嚴于律己,一貫保持我們民族的謙虛美德,從不以功臣自居,甚至還竭力抹掉他自己或帶有他個人印記的某些東西,把它溶入黨的集體智慧——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之中。但歷史事實已經證明:他長期作為中國革命最高層的軍事決策者和指揮者之一,是中共開創人民戰爭的先驅!是我軍戰略戰術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歷史是不會忘記他不可磨滅的貢獻的!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

  注 釋:

  ①周恩來:《軍隊中政治工作》,載《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同學紀念冊》1925年 6月 2 日。

  ②以上見周恩來:《在廣州舉行的警告反動商團示威運動大會上的講話》(1924年 10月 10日),載《雙十屠殺特刊》,《農工旬刊》出版社。

  ③周恩來:《現時廣東的政治斗爭》(1926年12月 17日),《人民周刊》第38期。

  ④以上見周恩來:《在省港罷工工人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1925年 7月 31日),載《工人之路》第 37期。

  ⑤周恩來:工農階級與廣州市選》(1924年 12月 1日),《農工旬刊》第9期。

  ⑥參見東江革命根據地史編寫組編《東江革命根據地史》,第3頁。

  ⑦轉引自姚傳遠:《周恩來早期的軍事活動對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的貢獻》,載廣東省黨史征集委員會等編《周恩來同志在潮汕》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第1輯,第149頁。

  ⑧《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第7篇,第1章。

  ⑧朱德:《從南昌起義到上井岡山》,見《朱德選集》第393頁。

  ⑩、12、14、16、18、19、20、21、22、23、25、26、27、32、34、36、38、42《周恩來選集》上卷,第35頁、第33和36頁、第33和34頁、第33和35頁、第37頁、第 42頁、第 83頁、第 87頁、第 268頁、第 310頁、第 33和 35頁、第 16和 18頁、第 85和 101頁、第 62頁、第 86頁、第68頁、第85頁、第346頁。

  11 周恩來在中共“六大”作軍事報告的記錄(1928年7月3日)。

  13 周恩來:《目前紅軍的中心任務及其幾個基本問題》(1930年9月 30日)。

  15 周恩來在中共“六大”作軍事報告的記錄(1928年7月3日)。

  17 周恩來:《目前紅軍的中心任務及其幾個基本問題》(1930年9月 30日)。

  24 童小鵬:《風雨四十年》第536頁。

  28 周恩來:《怎樣進行持久抗戰》(1938年1月8日),載《群眾周刊》第1卷,第5期。

  29 周恩來:《從實際戰斗中來認識戰術原則》,《紅色戰場匯刊》1933年8月。

  30 周恩來:《新的形勢與新的任務》,1934年 8月《紅星》第60期。

  31周恩來:《論保衛武漢及其發展前途》,1938年7月 7日《新華日報》。

  33《周恩來年譜》1898—1949,第241頁。

  35 周恩來:《論保衛武漢及其發展前途》。

  37周恩來:《怎樣進行持久抗戰》(1938年 1月 8日)。

  39 周恩來:《怎樣進行持久抗戰》(1938年 1月 8日)。

  40 周恩來《關于目前抗敵形勢及任務》,見《周恩來軍事文選》第二卷,第227—233頁。

  41周恩來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發言記錄,1948年9月13日。

  43、44 周恩來:《軍事原則》,參看陸軍指揮學院課題組:《偉大的軍事家周恩來》,第9章第3節,第420—430頁。

  45《毛澤東選集》第4卷,第1247—1248頁。

  《周恩來百周年紀念論文集》

(責編:唐璐、張鑫)

推薦閱讀

光輝一生

全黨楷模

周恩來紀念場館

國內紀念地 海外紀念地巴黎戈德弗魯瓦大街 巴基斯坦周恩來路 巴黎花神咖啡館 朝鮮咸興周恩來銅像 德國柏林聯邦大道 日本嵐山詩碑 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