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中國成立后,在毛澤東的倡導下,躬親調研在老一輩革命家中蔚然成風。在田間地頭、廠礦企業、百姓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編者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革命年代的紅色情書,承載著戰火的記憶,也飽含著理性的純情。
周恩來的終生伴侶、黨和國家的杰出領導人、我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鄧穎超,祖籍河南光山,但她生于廣西南寧,而她成長、投身革命的地點卻在天津。因此,1992年7月11日去世前,她遺囑骨灰撒入天津海河,回歸大海。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周恩來在“文革”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 50年代中后期,他贊成將知青上山下鄉作為緩解城鎮就業壓力的新方向,通過給知青寫信、肯定有關上山下鄉題材的劇本等方式,鼓勵知青上山下鄉。
編者按:人民網黨史頻道連載了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魅力周恩來》(余瑋著)一書。書中記述周恩來頗費苦心保護“三老四帥”,在“文革”中苦撐危局,摘編如下。
編者按:《世紀風采》發表文章《聚焦周恩來生命中的若干“最后一次”》。文中記述周恩來在做住院后第4次大手術前,在《 關于國民黨造謠污蔑地登載所謂〈伍豪事件〉問題》報告錄音記錄稿上最后一次簽字。
《黨史文苑》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后,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人民都以各種形式紀念周恩來。對于如何紀念周恩來,作為“摯友兼愛妻”的鄧穎超有著明確的指示,也有著具體的做法。
(《福建黨史月刊》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開國總理周恩來在建國初的1958年和1960年,他曾先后三次會見老家淮安縣的領導,和他們談淮安的家里事。然而人們沒有注意到的是,周恩來這三次與家鄉“父母官”的會見,雖都在北京,卻是在三個不同的地點,這里有什么不同背景或是有什么隱情嗎? 這三次會見的地點分別是: 1958年7月23日和27日在中南海西花廳的后客廳會見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